投資佈局-私募次級市場 適合納入長青型基金

多數長青型私募基金的設計目標是提供經理人平臺下的廣泛投資機會,涵蓋多個地區與產業。圖/本報資料照片

私募股權在財富管理市場正處於一個轉折點,投資人與財務顧問正積極思考如何在其各項子策略中進行最有效的配置。私募股權除了直接投資未上市企業(即傳統的初級私募股權投資),私募股權次級市場(Secondaries)也逐漸發展爲一個獨立資產類別。次級市場是指買賣現有的私募基金持份或資產組合,爲原始投資人提供流動性,同時爲新投資人創造切入既有基金的新機會。投資人對這類資產的接受度持續上升。

■報酬差異管理(Managing return dispersion)

私募股權策略在報酬表現上差異極大。根據數據顯示,表現最好的前5%私募基金與最差的後5%基金之間報酬差距超過4,400個基點;相比之下,次級市場的報酬差異約爲2,200基點,顯示其波動性與風險相對較低。

這種報酬差異往往是來自私募基金經理對特定產業或區域的集中投資。例如專注於科技產業的經理近年的表現優異,曝險於傳統零售產業的基金則是相對的落後。

研究顯示:即便基金經理在目前的基金表現亮眼,其下一檔基金的表現仍有很高機率會大幅落差,即使是知名經理人,其基金表現在不同年份間也缺乏一致性。鑑於不同年份與區域間的績效波動性,投資人在建構核心私募股權部位時,應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基金經理人。

透過分散投資於多位私募基金經理,次級市場能降低「經理人集中風險」。次級市場管理人通常能在購買基金持份時議價,這些價格會反映最新可得的資訊,也會對原始基金經理可能做出的不利資產選擇進行調整,這有助於減緩潛在下行風險並且對抗不同經理人間的績效差異性。

歷史資料顯示,次級市場在風險緩衝方面的表現甚至優於初級私募基金。私募次級市場相較於傳統私募股權,與公開市場的相關性更低,因此具有進一步提升投資組合分散效果的潛力。

私募次級市場特別適合納入長青型基金架構,原因包括吸引人的組合分散效果、降低盲池風險、現金流提早與複利效果提升、流動性管理。

採用單一長青型基金(evergreen vehicle)來建構私募股權投資組合,可以簡化操作流程與管理複雜度。然而,若僅依賴單一基金經理人,對於追求卓越長青型私募基金配置而言,可能並非最佳選擇。這種作法容易導致風險過度集中在一位經理人身上,並且限制了投資組合對私募策略多樣性的參與機會。雖然同時投資於多個初級策略可提升分散度,但也會大幅增加操作負擔,且在組合架構上仍可能出現空缺。

多數長青型私募基金的設計目標是提供經理人平臺下的廣泛投資機會,涵蓋多個地區與產業。私募股權經理人在不同時期與市場領域中的表現具有高度不一致性。相比之下,多元分散的次級市場經理人能橫跨產業、地區與市場階段建構投資組合,涵蓋多位基金經理人的成果。這種架構提供更強的分散效果,使次級市場成爲長青型私募股權配置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