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流感疫苗:從研發困境到突破方向
摘要:流感病毒每年導致全球數百萬感染和數十萬人死亡,現有季節性疫苗因抗原漂移和抗原轉變的影響,保護效果有限且需年年更新。開發能針對多種流感病毒株提供廣譜保護的通用流感疫苗,已成爲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迫切需求。本文系統梳理了通用流感疫苗的研發背景、核心靶點、主流技術平臺及最新進展,解析了從傳統疫苗的侷限性到新型疫苗策略的突破,同時探討了當前面臨的挑戰與未來方向,爲公衆和科研人員提供全面且易懂的參考。
一、流感威脅與現有疫苗的困境1.1 流感病毒:多變的 “隱形殺手”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高度傳染性。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全球每年約 300 萬 - 500 萬重症病例,29 萬 - 65 萬人因流感相關併發症死亡。流感病毒屬於正粘病毒科,分爲 A、B、C、D 四個型別,其中A 型和B 型是導致人類季節性流感的主要病原體。
A 型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蛋白易發生變異,產生新的亞型(如 H1N1、H3N2、H5N1 等)。這種變異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實現:抗原漂移(小幅度突變,導致每年流行株變化)和抗原轉變(不同亞型基因重組,可能引發大流行)。例如,2009 年的 H1N1 大流行就是由豬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病毒重組產生的新型毒株引起。
1.2 現有季節性疫苗的侷限性
目前使用的季節性流感疫苗主要有滅活疫苗、減毒活疫苗和重組疫苗,其設計基於預測當年流行的病毒株,通過誘導針對 HA 頭部的中和抗體發揮作用。但這種 “量身定製” 的策略存在明顯缺陷:
匹配度依賴預測:WHO 需提前 6-8 個月預測流行株,若預測失誤(如 2014-2015 賽季 H3N2 疫苗株與流行株 mismatch),保護率可降至 10% 以下。
生產週期長:傳統疫苗依賴雞胚培養,從毒株選擇到大規模生產需 3-6 個月,難以應對突發疫情。
僅針對特定株:對變異株或新亞型幾乎無保護作用,無法預防大流行。
圖 1:流感病毒結構及主要抗原成分(展示了 A 型流感病毒的結構,包括 HA、NA、M1、M2、NP 等關鍵蛋白,其中 HA 和 NA 位於病毒表面,是傳統疫苗的主要靶點,而 M2e、NP 等保守蛋白是通用疫苗的潛在靶點)
二、通用流感疫苗:定義與核心目標2.1 什麼是通用流感疫苗?
通用流感疫苗(Universal Influenza Vaccine)是指能針對多種流感病毒株(包括不同亞型和變異株)提供廣譜保護的疫苗,理想情況下可:
覆蓋 A 型和 B 型流感病毒;
誘導長期免疫(無需年年接種);
對新出現的大流行株快速響應。
其核心設計思路是靶向病毒的保守區域—— 即那些在不同毒株中變化較小的蛋白或結構域,從而規避抗原漂移和轉變帶來的影響。
2.2 爲何需要通用流感疫苗?
應對大流行風險:近 20 年出現的 H5N1、H7N9 等禽流感病毒已多次感染人類,死亡率高達 30%-60%,若獲得人際傳播能力,可能引發大流行。
減輕醫療負擔:季節性疫苗接種率不足且效果不穩定,每年流感導致的醫療成本和 productivity 損失高達數百億美元。
簡化防控策略:通用疫苗可減少毒株預測和年度接種的繁瑣,尤其適合醫療資源有限的地區。
三、通用流感疫苗的核心靶點
通用疫苗的研發關鍵在於識別保守抗原,即在多數流感病毒中高度相似的蛋白或結構域。目前研究最深入的靶點包括:
3.1 HA 莖部
血凝素(HA)是病毒表面的關鍵蛋白,分爲頭部(Head)和莖部(Stem):
頭部:變異快,是傳統疫苗的主要靶點,但僅誘導株特異性免疫;
莖部:變異慢,在不同亞型中高度保守,且與病毒入侵細胞的膜融合過程有關。
針對 HA 莖部的抗體可阻斷病毒進入細胞,且能交叉識別不同亞型(如 H1、H5、H7 等)。動物實驗顯示,HA 莖部疫苗可保護小鼠免受多種 A 型流感病毒的致死性攻擊。
3.2 M2 蛋白胞外域(M2e)
M2 蛋白是病毒的離子通道蛋白,其胞外域(M2e)由 24 個氨基酸組成,在幾乎所有 A 型流感病毒中高度保守(變異率 < 5%)。雖然 M2e 誘導的抗體無法直接中和病毒,但可通過抗體依賴的細胞毒性(ADCC)清除被感染細胞,提供交叉保護。
研究表明,將多個 M2e 串聯(如 5xM2e)並結合載體(如病毒樣顆粒),可增強免疫原性,在小鼠中實現對 H1N1、H3N2、H5N1 的廣譜保護。
3.3 核蛋白(NP)
核蛋白(NP)參與病毒 RNA 的包裝和複製,在 A 型流感病毒中保守性極高(氨基酸差異 < 11%)。與 HA 和 M2e 不同,NP 主要誘導細胞免疫(尤其是 CD8⁺ T 細胞),通過清除被感染細胞發揮作用。
NP 疫苗在動物實驗中可減輕症狀、降低死亡率,且對 H1N1、H3N2、H5N1 等均有效,但無法完全阻止感染(因不誘導中和抗體)。
3.4 神經氨酸酶(NA)
神經氨酸酶(NA)負責幫助新生成的病毒從宿主細胞釋放,其酶活性中心在 A、B 型流感中高度保守。抗 NA 抗體可抑制病毒擴散,縮短病程並減少傳播,且與 HA 抗體的作用機制互補。
近年研究發現,NA 疫苗可增強季節性疫苗的保護效果,尤其當 HA 匹配不佳時,是通用疫苗的重要輔助靶點。
拓展閱讀:裂解疫苗保留NP等蛋白的原因
裂解疫苗是當前季節性流感疫苗的主流(如中美四價滅活疫苗),以血凝素(HA)爲關鍵抗原,還包含神經氨酸酶(NA)及核蛋白(NP)、基質蛋白(M1)等成分。
其優勢顯著:一是能誘導全面免疫應答,HA 激發中和抗體提供主要保護,NP、M1 等引發細胞免疫,增強交叉保護和免疫持久性,且 NP 可提升對異源株的保護,降低重症風險,絕非“免疫有限”,反而是通用疫苗核心靶點;二是生產工藝成熟、標準化程度高,經數十年驗證,成本較低,可大規模生產普及,在兒童、成人和老人中均表現出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能有效降低感染及住院風險。
隨着質量源於設計(QbD)理念推進,廠家已實現 HA 高度提純,同時保留適量NP/M蛋白,可通過促進CD4+T細胞擴增和B細胞激活,增強 HA誘導的抗體響應,實現更平衡的體液-細胞免疫。
綜上,裂解疫苗是兼具安全有效、經濟可及和質量可控的優質選擇。
免疫原性的權衡:疫苗有效性並非僅依賴抗原純度,更關鍵在於免疫應答的廣度與強度。裂解疫苗含HA、NA、NP、M1等多種抗原,可同時誘導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其中 NP 和 M1 誘導的細胞免疫能增強交叉保護。若一味追求HA純度,可能因其他重要抗原缺失而削弱整體免疫原性。
工藝特性:NP與NA、HA大小相近,難以通過常規層析或超濾完全分離。裂解疫苗生產工藝經優化,已實現安全性與有效性平衡。裂解疫苗與所謂 “亞單位”疫苗 起始階段均需裂解病毒,若裂解“強力”到降解NP和M1爲無功能短肽,HA和NA也會受破壞;而優化的裂解工藝能在有效裂解病毒的同時,最大限度保留HA、NA等主要抗原的完整結構(否則疫苗會失效)。因此,宣傳 “NP 和 M1 被降解而 HA 完好”不合理。
不良反應:裂解疫苗中的NP和M1經裂解、純化和滅活處理,通常不會單獨引發嚴重不良反應。接種後發熱、局部紅腫等,是機體對疫苗中抗原的正常免疫應答,將其不良反應歸咎於NP和M1缺乏科學依據。
四、通用流感疫苗的主流技術平臺
爲有效誘導針對保守靶點的免疫反應,科研人員開發了多種創新技術平臺,目前進入臨牀或臨牀前階段的包括:
4.1 病毒樣顆粒(VLP)疫苗
病毒樣顆粒(VLP)是由病毒結構蛋白(如 HA、NA、M1)自組裝形成的空心顆粒,無病毒核酸,安全性高且能模擬病毒的天然結構,高效激活免疫系統。
VLP 疫苗的優勢:
可展示多個保守抗原(如 HA 莖部 + M2e);
無需佐劑即可誘導強免疫反應;
生產可脫離雞胚(如用昆蟲細胞或哺乳動物細胞),速度更快。
案例:基於計算優化廣譜抗原(COBRA)技術的 H5N1 VLP 疫苗,在小鼠和獼猴中誘導了針對不同 H5N1 亞型的中和抗體,完全保護動物免受致死性攻擊。
4.2 納米顆粒疫苗
納米顆粒(直徑 20-200nm)可高效遞送抗原至免疫細胞,且能多價展示保守抗原(如 HA 莖部或 M2e),增強免疫原性。常見載體包括鐵蛋白(Ferritin)、脂質體等。
案例:將 HA 莖部與鐵蛋白融合形成的納米顆粒,在小鼠中誘導了針對 H1、H5、H7 等多種亞型的交叉中和抗體,保護率達 100%;且免疫記憶可持續至少 6 個月。
4.3 病毒載體疫苗
利用腺病毒、痘苗病毒(MVA)等作爲載體,攜帶流感保守抗原基因(如 NP、M2e),進入人體後表達抗原並誘導免疫反應。
優勢:
可同時誘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可通過黏膜接種(如鼻腔噴霧),模擬自然感染,誘導局部免疫。
案例:攜帶 NP 和 M1 基因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在小鼠中誘導了強烈的 T 細胞反應,完全保護其免受 H1N1、H3N2、H5N1 的致死性攻擊,保護期長達 10 個月。
4.4 核酸疫苗(DNA/RNA)
DNA 疫苗:將編碼保守抗原的基因插入質粒,注入人體後通過宿主細胞表達抗原,誘導免疫。mRNA 疫苗:直接注入編碼抗原的 mRNA(如脂質納米顆粒包裹的 HA 莖部 mRNA),快速表達抗原。
優勢:
設計靈活,可快速更換抗原序列應對新毒株;
生產無需細胞培養,週期短(數週);
無感染風險,安全性高。
案例:mRNA 疫苗編碼 HA 莖部和 NP,在小鼠中誘導了針對 H1N1、H5N8 的廣譜保護,且單次接種即可生效(類似新冠 mRNA 疫苗的快速響應特性)。
圖 2:通用流感疫苗主要技術平臺展示了 VLP、納米顆粒、病毒載體、核酸疫苗的設計原理:A. VLP 平臺:通過 HA、NA、M 基因共表達形成類病毒顆粒;B. 納米顆粒平臺:如鐵蛋白自組裝並展示 HA;C. 病毒載體平臺:腺病毒攜帶抗原基因;D. 核酸平臺:DNA 或 mRNA 編碼抗原,通過載體遞送)
五、創新疫苗策略:突破傳統侷限
除了新平臺,科研人員還開發了多種策略增強通用疫苗的效果:
5.1 嵌合 HA(Chimeric HA)
通過基因工程構建嵌合血凝素:保留保守的 HA 莖部,替換變異的頭部(用其他亞型的頭部)。多次接種不同頭部的嵌合 HA 疫苗,可 “訓練” 免疫系統專注於莖部,誘導廣譜抗體。
圖 3:HA 靶向的通用疫苗策略展示了增強 HA 莖部免疫的多種策略:A. 嵌合 HA:相同莖部 + 不同頭部,多次接種誘導莖部抗體;B. mosaic HA:替換頭部抗原位點,引導免疫聚焦莖部;C. hyperglycosylation:頭部增加糖基化位點,遮蔽可變區域,增強莖部識別
進展:Phase I 臨牀試驗顯示,嵌合 HA 疫苗在健康成人中誘導了高滴度的莖部抗體,可交叉識別 H1、H2、H9 等亞型,血清轉移實驗證實能保護小鼠免受致死性感染。
5.2 hyperglycosylation(高糖基化)
在 HA 頭部增加糖基化位點,通過糖鏈 “遮蔽” 易變異的頭部區域,迫使免疫系統更多關注保守的莖部。動物實驗顯示,高糖基化 HA 疫苗誘導的莖部抗體水平是傳統疫苗的 9 倍,保護小鼠免受多種亞型攻擊。
5.3 表位疫苗(Epitope Vaccine)
直接合成保守的 B 細胞或 T 細胞表位(如 NP 的 T 細胞表位、M2e 的 B 細胞表位),串聯後結合佐劑或載體,精準誘導交叉免疫。例如,含 9 個保守表位的 M-001 疫苗在 Phase II 試驗中減少了流感症狀持續時間,並增強了 T 細胞反應。
5.4 減毒活疫苗(LAIV)改造
通過基因編輯弱化病毒複製能力(如刪除 M2 蛋白的跨膜域),同時保留保守抗原。這種疫苗可模擬自然感染,誘導黏膜免疫和全身免疫,在小鼠中實現對 H1N1、H3N2、H5N1 的廣譜保護。
六、臨牀進展與挑戰6.1 進入臨牀試驗的候選疫苗
目前已有數十種通用疫苗進入臨牀,涵蓋多種平臺和靶點(見表 1):
表1,部分進入臨牀的通用疫苗候選物
6.2 主要挑戰
免疫原性不足:保守抗原通常免疫原性較弱,需佐劑或載體增強(如 MF59、CpG 佐劑)。
保護效果評估:傳統以中和抗體滴度作爲保護指標,但通用疫苗可能依賴 T 細胞或非中和抗體,需建立新的評估標準。
覆蓋範圍有限:多數候選疫苗僅針對 A 型流感,對 B 型流感的廣譜保護仍需突破。
生產與成本:新型平臺(如 mRNA、VLP)的大規模生產技術尚不成熟,成本較高。
七、未來方向:從實驗室到應用7.1 技術突破點
多靶點聯合:同時靶向 HA 莖部、M2e、NP 等,結合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提升保護廣度和強度。
黏膜免疫:通過鼻腔接種誘導呼吸道局部免疫,更有效阻止病毒入侵和傳播。
AI 輔助設計:利用人工智能預測保守表位或優化抗原結構(如 COBRA 技術),加速疫苗開發。
7.2 政策與協作
政府主導投入:通用疫苗研發週期長、風險高,需政府資金支持(如美國 NIAID 的 Universal Influenza Vaccine Initiative)。
國際協作:建立全球流感病毒庫和共享平臺,加速毒株分離、抗原鑑定和臨牀試驗。
監管創新:制定針對通用疫苗的特殊審批路徑,如基於動物數據的 “突破性療法” 認定。
結語
通用流感疫苗的研發已從概念走向臨牀,多種策略和平臺展現出廣譜保護的潛力。儘管仍面臨免疫原性、生產工藝等挑戰,但隨着技術的進步和全球協作的深化,未來 10-15 年有望實現突破。屆時,人類將擺脫 “年年猜株、年年接種” 的困境,爲防控流感大流行提供終極武器。
識別微信二維碼,添加生物製品圈小編,符合條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製品微信羣!
請註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衆號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cbplib@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不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