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推動鄉鎮交流 突破兩岸困境
旺報社評
大陸「五一」假期鄉鎮旅遊火熱。據攜程發佈的大數據報告顯示,「五一」假期「縣域旅遊」熱度比去年增長25%,遠超過大城市旅遊熱度的增速。諸如浙江省安吉、山西省隰縣等小城,憑藉秀美山水、歷史文化等特色,受到遊客熱捧。
縣域經濟成新引擎
鄉鎮旅遊熱度攀升,是近年大陸縣域經濟發展的縮影。大陸在推動「新型城鎮化」時,即開始重視縣域經濟的發展,目前大陸共有1866個縣和縣級市(統稱「縣域」),縣和縣級市覆蓋近90%國土面積,集聚超過50%常住人口與近40%經濟總量。在中央政策加持下,縣域經濟有望成爲大陸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近年來,大陸縣域經濟不斷成長,愈來愈多的縣域經濟總量突破人民幣500億元、1000億元大關。截至2024年,大陸「千億縣」達62個,包括以「世界超市」聞名的浙江省義烏、資通訊產業發達的江蘇崑山、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安徽長豐縣等,產業羣聚是大陸縣域產業發展的主要特徵之一。
縣域既是特色農業、工業的生產基地,亦是重要的消費市場。如今,大陸重視提振內需,縣域消費市場充滿拓展潛力。2023年縣域消費零售總額佔比達到46.3%。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大陸66%的個人消費增量將來自縣城。
縣域消費對亟需拉動內需的大陸來說潛力巨大,但要激發潛能,深化改革是必經之路。一方面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強縣域基礎設施建設,增加縣城、鄉村所得,帶動縣域消費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需要促進產業協同發展,既要打造具地方特色的支柱產業,推動產業融合,拓展產業多元價值,又要優化產業佈局,避免同質化競爭。臺灣的鄉鎮發展多年來形成的多樣化特色產業路徑,尤其「一鄉一特色」的鄉鎮發展經驗,或可爲大陸發展縣域經濟借鏡。
臺灣於1989年起即以「一鄉鎮一特色」爲發展目標,在全臺319個鄉鎮中發掘具地方特色的產業與產品;1995年提出「一鄉一物一特產,一村一品一藝文」,建構「鄉土特產,文化品牌」,促進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近年又大力推動「地方創生」,吸引青年返鄉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多年來在產業聚集、鄉土文化旅遊開發、生態保護乃至地方社區治理等方面累積了大量經驗。
例如雲林西螺的傳統醬油廠結合現代行銷,發起的「飛雀餐桌行動」成爲長銷的文化創意產業和服務;花蓮七星潭透過食魚教育和海洋活動,滿足旅客深度旅遊的需求。更不用說大家熟知的池上鄉,結合在地特色池上米、林懷民帶着舞者在田間起舞《稻禾》,風靡一時的「金城武樹」等元素,打造令人心生嚮往的旅遊環境。
臺灣經驗可爲借鏡
大陸發展縣域經濟,其實就是解決城鄉差距、提升農村所得、提高偏遠地區消費力,核心是體制改革。透過深化改革,大陸的縣域經濟發展可望加速,更可培育新產業模式,例如兼容生態保護與永續發展、進行數位化產業創新等,而兩岸在這些新方向上可以經驗共享。
例如臺灣持續推進「農村再生計劃」,推動生態農業和鄉鎮旅遊,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保護了生態,促進農村永續發展與活化再生。近年來福建招攬了160個臺灣建築師、社區營造、文創團隊進駐了600個村莊,推廣臺式農村再生經驗,有不少成功案例。
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是大陸城鎮化下半場的核心,更是大陸維繫經濟發展、擴大內需的關鍵一環。對官方來說,要深化改革激活縣域消費潛力,可借鑑臺灣鄉鎮經濟的多樣化特色發展模式。對企業來說,大陸縣域經濟蘊含新的發展紅利和投資機遇,諸如智慧農村項目、生態文旅項目、農村數位化基礎建設項目、縣域電商市場等,投資潛力亦值得關注。
突破兩岸困境需改變思維,降低政治干擾,突出人民福祉是可行之道,兩岸都高度重視強化基層經濟改善民生,去政治的鄉鎮級交流對兩岸都有利,盼有志之士共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