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業存單備案規模大增,成本壓力值得關注

今年以來,銀行“缺錢”態勢備受市場關注,同業存單發行量價齊升,備案規模明顯增加。

近日,伴隨建設銀行披露2025年同業存單發行計劃,國有六大行與12家全國性股份行年內同業存單備案規模已全部出爐,總額約21萬億元,較去年初始備案規模增加32.48%。其中,有5家大行、3家股份行備案規模增幅在30%以上,工行、建行、中行同比增幅均在50%以上。

受訪人士認爲,去年以來銀行業存款流失較爲嚴重,尤其同業存款新規存在持續影響,加上信貸投放和地方債承接需要,年內銀行負債端壓力不小,這會驅動銀行尤其大行增加同業存單供給。但有機構人士表示,這種背景下,同業存單利率擡升帶來的成本壓力也值得關注,降準預期仍在。

這些銀行同業存單備案規模大增

同業存單是銀行主動負債的重要工具,根據央行相關規定實行餘額管理。《同業存單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在每年發行首隻存單前,存款類金融機構需在央行備案年度發行計劃,發行人年度內任何時點的同業存單餘額均不得超過當年備案額度。

國有大行、股份行和城商行是同業存單發行的主力軍。隨着3月10日建設銀行披露同業存單年度發行計劃,國有六大行與12家全國性股份行的同業存單備案規模全部出爐。

第一財經根據Wind數據統計,年內上述18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同業存單計劃發行規模合計約爲21萬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初始備案規模增逾5萬億元,同比增幅超過32%。其中,國有六大行計劃發行10.82萬億元,12家股份行計劃發行10.19萬億元,分別較去年增加約3.43萬億元、1.72萬億元,增幅在46%、20%左右。

具體到各家銀行,國有大行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年內同業存單計劃發行金額均超過了2萬億元。其中,工商銀行同業存單備案規模增額和增幅最大,總額2.24萬億元相比去年增逾萬億元,增幅達到80.97%。此外,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備案規模同比增幅超過50%,郵儲銀行、交通銀行備案規模增幅也在30%以上,農業銀行備案規模同比增幅爲28%左右。

股份行中,浦發銀行同業存單計劃發行規模超過1.5萬億元,興業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計劃發行規模也在萬億元以上。相比去年備案情況,華夏銀行同業存單備案規模同比增幅最大,爲50%,總額增加2000億元至6000億元。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備案規模同比增幅也在35%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以來,因爲禁止“手工補息”、兩度下調存款利率、規範同業存款利率等一系列監管舉措,部分銀行因存款流失等壓力對同業存單依賴度提高,額度使用接近上限,多家銀行在年末調增備案額度。

其中,據招商證券數據,農業銀行去年調增同業存單備案額度3500億元,總額率先突破2萬億元。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也分別調增去年備案額度3394億元、2615億元;股份行中,華夏銀行去年已提升備案額度366億元。

若按照調增後額度進行對比,農業銀行今年備案額度同比增幅將降至6.34%,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備案額度同比增幅則分別在22%、21%左右。華夏銀行備案規模同比增幅也有所下降,但仍達到37.43%。

總體來看,根據Wind數據,截至3月12日,已披露同業存單2025年度發行計劃的299家銀行合計備案規模約爲32.7萬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已披露發行計劃的354家銀行,總額高出約5.81萬億元。(注:部分數據與銀行公告存在誤差)

“缺錢”難題何時解

“銀行同業存單備案額度同比擴大或是銀行對負債吸收乏力但資產仍持續擴張的主動應對。”興業研究報告指出,年初股份行和地方中小行存款增速已有一定企穩跡象,四大行存款同比增速還在繼續下探。

“存款流失比較嚴重,而且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有資深券商研究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包括同業存款新規在內,去年一系列監管規範舉措對銀行負債端影響較大。年內來看,考慮到社融規模增長需要,銀行在信貸投放和地方政府債承接等方面都需要彌補資金缺口。

另有地方股份行人士表示,去年以來存款流失壓力的確進一步加大,年初信貸投放、地方債承接、資金面緊張等加劇負債端壓力。銀行一方面可能會通過加大同業存單發行力度“借錢”,另一方面也可能會調整信貸投放節奏,但仍要找到資產“出口”應對息差壓力,還是需要多渠道增加負債。

“但是同業存單成本也不低,對銀行控制負債成本也不是特別有利。”前述券商研究人士表示。回顧2月以來,同業存單市場呈現量價齊升態勢,AAA級各期限品種全面升至2%以上,且一度呈現長短端利率倒掛、短端利率與MLF(中期借貸便利)倒掛、長端利率與國債收益率倒掛等特點。一級市場上,同業存單普遍提價發行,1年AAA同業存單利率衝高至2%,3M期品種發行利率也突破2%來到MLF(中期借貸便利)上方。

對此,興業研究報告提到,2月政府債淨融資和同業存單到期壓力均較大,央行MLF+OMO+國債買賣+買斷式逆回購合計淨回籠5673億元,銀行負債壓力加大。

展望3月,上述報告提到,3月作爲信貸大月,對超儲消耗較多,加上近3萬億元的到期壓力,銀行對通過發行同業存單補充資金的需求或仍較大。但同業存單的市場化需求或偏弱,可能制約同業存單收益率和信用利差下行。

前述券商研究人士表示,長期來看,除了要發揮同業存單作用外,緩解銀行“缺錢”難題或仍需要外力支持。“同業存單利率趨勢性下行需等待降準落地或央行加力續作買斷式逆回購。”上述興業研究報告稱。

同業存單利率的變化也反映着市場流動性。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爲,3月總量流動性缺口並不大,但結構上存在城商行、股份行存單到期續發壓力較高等問題,即存在“長錢”結構性缺口,而特別國債發行計劃尚不明確。他認爲,央行貨幣工具久期整體縮短,降準提供長錢可能還是有必要的。

“伴隨穩匯率、穩利率約束階段性放緩,降準可能會在一季度末、二季度初期政府債供給提速階段擇機落地。”明明在報告中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