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她走了,年僅38歲!捐獻給無錫…

2025年7月10日下午三點

吳玥走了

像她曾無數次在文字裡寫過的那樣

——平靜、從容

帶着對生命最後的敬意

離世後

她的遺體捐獻給了南京大學醫學院

眼角膜捐獻給了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角膜庫

這是她給世界最後的 “回信”

困於方寸之地的26歲

26歲以前,南京女孩吳玥像所有人一樣按部就班地上大學、談戀愛、工作,普通平凡倒也一路順利。可是突如其來的發燒直接把她送入了ICU,在CT報告中,她的肺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小黑點,經醫生診斷,這是一種叫做淋巴管肌瘤(LAM)的肺部罕見病,可導致嚴重呼吸衰竭並徹底摧毀全身免疫系統,而她已經是中晚期。

此後的日子,三米長的氧氣管限制了她的活動範圍,她從房間到洗手間的這段距離,走完便是氣喘吁吁。後來隨着病情的加重,基本喪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把她打回了嬰幼兒時期。

▲吳玥接受第一次肺移植

在歷經病痛的折磨後,2013年8月31日,來自桂林的“放牛小弟”捐獻的肺,給了她第一次新生。

▲第一次移植手術後,吳玥去了一趟廣西

第二次呼吸

然而,30多歲時,“命運先生”再次敲門——二次移植。她也曾猶豫:“這樣是不是太自私?父母會不會被拖累?”可父母的眼神、摯友的鼓勵、醫生的支持,讓她再一次握緊了生命的手。

▲第二次移植手術後,吳玥和父親的合影

告別老朋友“放牛小弟”後,2018年10月30日,“三十同學”——一個陽光的大男孩擁抱她,開始與她攜手下一段升級打怪的旅程。術後感染三種真菌、高燒一週、嘔吐七個月……“命運先生”的考驗對於她也許是殘酷的,使她感受人間冷暖和落寞孤獨,但她又是幸運的,帶着闖關後獲得的“獎賞”,她開始突破一次又一次的自己。

▲吳玥報名參加中國移植運動會女子400米

被愛滋養過,便想成爲光

小時候,父親是她的“勇敢訓練員”,教會她如何面對膽怯,父親是她的“知識講解員”,陪她遨遊知識的海洋;讀書時候,父親是她的“24小時外送員”,送給她最溫暖的食物;長大後,父親是她的“體育教練員”,教會她怎麼用堅強來面對困難;手術後,父親擔任起“深夜飼養員”的角色,每天晚上的一杯熱牛奶讓她晚安好夢。而母親不僅是吳玥成長中的陪伴者、見證者、參與者更是決策者。在她面臨兩次生死攸關的抉擇時,母親毫不猶豫且堅定不移地要救她,母親對她說,救你是我的本能。母親痛苦着女兒的痛苦,歡喜着女兒的歡喜。

而醫護人員是將她從死亡邊緣拉回來的人,陳靜瑜院長的一句“我一定要救你”,給了她移植的決心。在她最危險的時候,醫生們與她早已結下了革命的友誼。

被這樣的愛包裹着,她學會了把愛變成迴音。

每年手術紀念日,她都會給“放牛小弟”和“三十同學”寫一封信。給“放牛小弟”的信裡,她對他傾訴自己一年裡的思考、獲得以及那些不爲外人道的艱難和軟弱時刻;給“三十同學”的信裡,訴說着她真正的去直面社會的內心獨白,她分享了自己參與志願活動收穫到的幸福感。

2017年8月31日,第一次移植四週年,她登記爲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她走進彩虹中心陪伴患病兒童,站上演講臺鼓勵女性成長,作爲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特約編輯,她用溫和而有力量的文字去感染讀者。她還爲“移植胡楊林”項目,以兩次雙肺移植受益者、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的身份發聲,呼籲守護 “地球的肺”,並於2021年入圍 “百個網絡正能量建設者”。

她以小小的力量做出最美的行動,匯聚更多的愛心。

關於疼痛

她說:“‘命運先生’已經給了我最好的獎賞——一顆無敵強大的心,憑着這顆心,可以一路前行,披荊斬棘,所向無敵。”

關於相遇

她說:“因爲有你,我多了一個視角看待世界,也更好理解別人。我想活得久一點,帶你去看更好的世界。”

關於捐獻

她說:“生命是有光的,在我熄滅之前,能夠照亮這人間的一星半點,也是我所能做的了。”

關於擔當

她說:“年輕人應該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做公益讓人暫時忘記‘小我’的利益得失,那份幸福感是無可比擬的,自己心裡下過雨,總想爲別人撐把傘。”

關於死亡

她說:“只要被記住,就沒有真正的離開。”

2025年7月10日

她走完了這一生

按照生前的決定

她捐獻了遺體和眼角膜——

就像“放牛小弟”和“三十同學”

曾給予她的那樣

把生命的希望傳遞給了更多人

再見,吳玥

來源|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

陳靜瑜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