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反制硅谷應對美國關稅?專家:歐盟改變經貿戰略能緩解壓力
據環球網2月5日報道,若美國總統特朗普對歐盟加徵關稅,歐盟計劃採用《反脅迫工具法案》(ACI),對包括大型科技公司在內的服務業採取反制措施。
歐盟官員稱,在4日的內部討論中,多數成員國支持對美國關稅採取懲罰性措施,也有國家對此持謹慎態度。
歐盟啓用ACI,需要得到多數成員國批准、證明美國關稅影響本土產業,且相關磋商所需的時間不固定。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上海歐洲學會會長丁純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分析稱,歐盟在反制時往往會考慮效果及其合法性,ACI允許採取措施的範圍廣、影響大。目前雙方仍處施壓階段,不排除歐盟已有所準備,但其內部需要以統一的聲音應對。
有分析認爲,歐盟還能通過貿易多元化、加強使用本土產業等應對美國關稅,戰略上增強其競爭力。
“火箭筒”式的報復措施
《金融時報》2月5日報道稱,歐盟官員表示,特朗普威脅成員國丹麥,若不放棄自治領地格陵蘭島,將對其徵收關稅,且他還要求放棄監管美國科技公司,符合經濟脅迫。
歐盟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製定了ACI,於2023年生效,被喻爲“火箭筒”。 ACI允許其對包括大型科技公司在內的美國服務業進行反制,是在不違反國際法的情況下,對美關稅威脅最嚴厲的迴應。
目前,多數成員國支持採取報復性措施。也有國家在歐盟經濟疲軟的背景下,對此較爲謹慎。
丁純認爲,採用工具反制比較有效,能夠擊中要害,同時歐盟強調依法辦事。且ACI允許反制的範圍廣,一旦採取措施效果將較明顯,尤其是數字領域。
根據特朗普的說法,他“絕對”會對歐盟徵收關稅,因爲歐盟對美國科技公司採取監管行動,以及雙方之間的商品貿易逆差,但沒有詳細說明何時採取這些措施,也沒有說明歐盟能否像墨西哥、加拿大一樣,經談判後美國暫停徵收關稅。
在丁純看來,ACI是歐盟爲特朗普“量身定製”,不排除歐盟本次早有準備。“ACI是美歐博弈中的工具,德國、法國、歐盟都對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做出了反制的表態,相信歐盟內部會有反制清單。”丁純說。
增長自身經濟以應對挑戰
《金融時報》稱,歐盟想要啓用ACI,面臨一些問題:首先,歐盟必須提供證據,證明其相關產業(利益)受損;其次,這必須得到27個成員國中15國的“特定多數”批准;第三,相關磋商可能需要數週時間。
法國外貿部長聖馬丁(Laurent Saint-Martin)表示,儘管有ACI,但歐盟可能需要更快地採取報復措施。2018年,美歐就鋼鋁貿易起爭端後,歐盟花了3個月,才批准對美國採取報復性措施。
丁純則認爲,得到15個成員國的批准並非不可能,但各國會考慮自身利益。“特朗普針對那些與美國貿易順差大的國家,比如德國、意大利,還會利用歐盟內部聲音不統一的特點進行打擊。目前雙方處於施壓階段,如果特朗普的要求不過分,比如讓歐盟購買美國能源、加大軍事投入等,歐盟會願意談判。”丁純表示。
除ACI外,歐盟還有其他工具和戰略性舉措應對美國關稅威脅。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2月3日刊文分析稱,歐盟可使用《國際採購工具》(IPI),讓成員國政府在採購計劃中,更多支持本國產品。今年1月底,歐盟還宣佈了“購買歐洲貨”(buy European)的提案,這一政策建議在關鍵行業和技術的公共採購中,優先考慮歐洲供應商。
在應對美國關稅威脅外,歐盟還應實現貿易多樣化。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歐盟曾與日本、加拿大、中美洲和非洲南部一些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今年1月,歐盟曾與墨西哥達成新的自貿協議,恢復了與馬來西亞的貿易協商。預計今年晚些還將與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談判。
丁純認爲,歐盟貿易多元化、發展自身經濟,能夠分散美國的關稅壓力和貿易權重。
“戰略上,本屆歐委會曾出臺《德拉吉報告》《萊塔報告》,都提到以戰略自主增強自身競爭力。系統性上,(歐盟)加強與友邦的經濟聯繫,對美經貿投資下降也能減少相應威脅。”丁純分析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