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48小時突襲「像飛鏢刺入關節」 醫教2招預防:不能忍忍就過
▲痛風通常會突襲大腳趾,也可能波及到踝關節、膝關節。(示意圖/123RF)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隨生活型態改變,痛風這種「代謝病」出現年輕化趨勢。痛風最容易影響大腳趾,但也可能波及踝、膝等關節,通常會出現紅腫熱痛等症狀,並在48小時內達到頂峰。醫師提醒,患者要以科學方法預防和治療痛風,呼籲注意「管住嘴、邁開腿」,透過飲食控制與增加運動,防範「隱形尿酸刺客」對健康的威脅。
根據新華社報導,北京友誼醫院風溼內科主任醫師劉燕鷹指出,痛風的主要原因在於尿酸代謝的失衡,尿酸過多會轉變成尿酸結晶,這些結晶如同「微型飛鏢」般刺入關節,引發劇烈的炎症反應。
研究顯示,大陸成人高尿酸血癥的罹患率約爲14%,而痛風的罹患率介於0.86%至2.20%之間,男性的比例高於女性,城市地區高於農村,而沿海地區又高於內陸地區,而痛風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且年輕化趨勢日益顯著。
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的發生與飲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特別是長期攝取高熱量食物、大量酒精或高果糖飲料,肥胖則是這兩種疾病發生的獨立危險因子。
北京友誼醫院風溼內科醫師劉慧蘭表示,痛風通常會「突襲」大腳趾,但也可能波及到踝關節、膝關節,這些部位通常會出現紅腫、發熱及疼痛的症狀,疼痛在48小時內達到高峰,症狀持續數天至兩週不等。
劉慧蘭提到,在症狀緩解期,尿酸仍可能潛伏於體內,默默累積並形成晶體,「如果不加以控制,這些晶體會反覆刺激關節,最終可能形成痛風石,甚至導致關節畸形。更糟的是,尿酸過多還可能損害腎臟,引發腎結石或痛風性腎病。」
痛風絕不能「忍忍就過」。劉燕鷹建議,痛風發作時,首要目標是抗炎和止痛,如患者已確診痛風且尿酸大幅升高,急性期可在醫師指導下謹慎使用降尿酸藥物,但需密切監控以防炎症加重。
若一年內發作超過兩次,或有痛風石、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或腎損傷的患者,則需透過藥物治療長期控制尿酸。
劉慧蘭也強調,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很重要,平日要確保飲食多樣、攝取足量的蔬菜和奶製品,並充足飲水。在心臟和腎功能正常的情況下,建議每天飲用2000到3000毫升的水,以白開水爲優先,也可以選擇檸檬茶、淡茶、無糖咖啡和蘇打水,但應避免濃茶和濃咖啡。另外,減重、規律作息和充足睡眠都有助於維持尿酸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