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款掀波 北市府嗆政院轉移焦點
臺北市長蔣萬安30日表示,很樂見行政院長卓榮泰願意和各縣市長討論。(臺北市政府提供/丁上程臺北傳真)
地方補助款類型與金額
財政部29日通知各縣市政府明年度統籌分配稅款金額,強調臺北市獲配金額大幅增加,但北市府30日批中央說法是錯誤類比、轉移焦點,指行政院大幅扣減地方補助款,預估北市與多數縣市政府統籌款增加數被大幅抵銷,最終所剩無幾。高雄市長陳其邁則要各縣市首長將心比心,「不能說大餅、肥肉到手,其他補助也要咬一口」,讓分配款淪爲政治叫價。
北市財稅局解釋,地方財源不只統籌分配稅款,須將一般性補助款與計劃型補助款一併計算,但這2項補助款已遭政院改變規則,將一般性補助款逾7成分散至各部會,計劃型補助款也將重新檢討比率,勢必對地方財政收入造成極大影響。
財稅局指出,立院修法精神是提升地方財政自主,《財劃法》僅訂定分配指標與權重,公式則由中央行政裁量設計,但中央執意以損害地方權益方式設計公式,導致還有345億元未能分配到地方。但中央卻將未分配完成的責任歸咎新版《財劃法》,導致連江縣獲配數較修法前短少,不只違反《財劃法》修法意旨,更與臺北市獲配數多寡毫無關聯,中央相關的說法是以錯誤類比轉移焦點。
臺北市2026年統籌分配稅款破千億元,桃園市也有652.85億元,較今年362.75億元增加近8成,不過一般補助款和計劃型補助款尚未出爐,已預估會減少。桃園市政府表示,中央應該週一會發文給地方政府,屆時各局處預算也會調整。
115年度統籌分配款新北市增加逾400億元,新北市財政局長陳榮貴說,雖然帳面上增加,可是目前尚未看到一般性及計劃型補助的實際金額,中央仍有可能以一般性補助款替代計劃型補助,再「趁機」降低計劃型補助,因此最後實質不可能增加的這麼多金額。
陳其邁認爲,統籌款分配結果忽略各地人口結構、土地面積、產業污染、城鄉基礎建設差異,但南部縣市相較北部基礎建設不足,如高雄近年臺風豪雨來襲往往要撤離數千人,就凸顯偏鄉建設還有諸多改進之處。
陳其邁指出,新《財劃法》恐讓南北城鄉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光是雙北就分掉五分之一統籌分配款,南部縣市卻扛下沉重財政負擔「非常不公平」,很難爲南部縣市首長。
陳其邁感嘆,從立院開始修法以來,一直反映公式問題,但「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財劃法》涉及範圍廣泛,呼籲行政院除了要考慮各地條件,訂定合理公式外,還要把統籌分配款、一般補助及專案補助款一併做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