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比大增近90% 公募開年狂撒252億元“紅包”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易妍君 廣州報道

2025年開年,公募基金分紅熱情不減。

據Wind統計,今年1月,公募基金共計實施分紅633次,分紅總金額達252.05億元,分別較2024年1月增長了約56%、87%。其中,債券型基金依舊是分紅主力:400多隻債券型基金共計分紅148.83億元,在基金分紅總額中的佔比約爲59%。

此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近期單次分紅規模較大的基金仍以ETF爲主,而具備規模優勢的ETF亦推高了相關基金公司的分紅總額。

從公募機構層面看,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南方基金、華泰柏瑞基金、中銀基金1月的分紅金額較大,排名行業前五。

受訪人士向記者指出,基金分紅的信心來源於資本市場整體環境的大幅度回暖,更是對中國未來股市預期樂觀的表現。同時,分紅機制一直是基金產品的重要賣點之一,加強分紅可以讓投資者感受到實際收益,提升他們的投資體驗,也有助於增強投資者信心,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投資。

基金分紅常態化

基金分紅是指基金用一部分淨收益以現金或份額的形式分配給持有人。基金分紅並不會影響投資者的實際收益,更多是爲了反映基金的盈利能力,增強投資者的信心。

今年以來,無論從分紅次數,還是分紅金額看,公募基金“派紅包”的力度都在加大。

據Wind統計,今年1月,公募基金分紅規模達到252.05億元;去年同期,公募基金共計分紅134.63億元。

在今年1月實施分紅的基金中,易方達價值精選、合煦智遠嘉悅利率債分別實施了兩次分紅,除此之外的基金均實施了1次分紅。

單次分紅規模最大的基金莫過於ETF。

具體而言,單次分紅規模超過5億元的基金共有10只。其中,華夏滬深300ETF、南方中證500ETF、華泰柏瑞紅利ETF、華夏鼎豐、南方中證1000ETF的分紅金額分別爲26.83億元、15.92億元、10.28億元、10.16億元,7.95億元。

另外5只單次分紅規模超過5億元的基金均爲債券型基金。

這些單次分紅金額較大的基金,資產規模大多超過百億元,個別ETF則爲千億級產品。例如,截至2024年12月31日,華夏滬深300ETF、南方中證500ETF的規模分別爲1640.08億元、1017.50億元,南方中證1000ETF的規模爲538.73億元。僅華夏鼎豐的規模相對較小,爲27.30億元。

此外,單次分紅金額位於1億元至5億元區間的基金共有35只。其他多數基金的分紅金額在1億元以下。

在黑崎資本首席戰略官陳興文看來,基金大舉分紅是政策導向與行業生態優化的體現,監管鼓勵分紅以提升投資者獲得感,部分基金引入“季度強制分紅”機制或月度評估條款,推動了分紅常態化。

“這也是權益市場回暖背景下資金偏好轉移的應對策略。2024年權益類基金最高收益率接近60%,大量資金涌入股票型基金導致債券型基金吸引力下降,通過分紅可以增強產品競爭力並穩定投資者信心。”陳興文向記者指出。

陳興文認爲,基金分紅的信心來源於資本市場整體環境的大幅度回暖,更是對中國未來股市預期樂觀的表現。

他分析,基金分紅對投資者的影響有兩個方面:對於追求流動性的投資者,現金分紅可及時兌現收益,尤其在市場波動期提供風險緩衝;而選擇紅利再投資的投資者可通過免申購費增加份額,在複利效應下長期收益潛力更高。

債基分紅熱潮的背後

整體上看,債券型基金佔據了公募基金分紅的“C位”。

公募排排網數據顯示,1月,債券型公募基金合計分紅450次,分紅總金額爲148.83億元,在公募基金分紅總金額中的佔比爲59.05%;股票型基金實施分紅80次,共計分紅74.34億元,佔比29.50%;混合型基金實施分紅82次,分紅總金額爲20.57億元,佔比8.16%。

此外,QDII基金、REITs、另類投資基金和FOF也在今年1月實施了分紅,但實施分紅的基金數量較少,分紅金額也較小,分別爲4.23億元、3.52億元、0.47億元、0.08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長期以來,債券型基金一直是公募基金分紅的主力。2024年,債券型基金的分紅金額佔比接近八成。

談及債券型基金保持持續分紅的原因,排排網財富理財師負責人孫恩祥向記者分析,債券市場的長牛行情爲債基持續分紅提供了基礎,在此背景下,多數債券型基金收益持續提升,爲債券型基金積累了穩定的可供分配利潤,債券基金分紅意願提升。

“隨着資金的不斷涌入,債券基金規模快速增長,因此從保障持有人利益出發,只有通過分紅來控制規模,避免影響後續操作。對於債券型基金而言,保持持續分紅可以增強投資者信心、降低持倉風險、優化投資組合、改善持有人體驗,有助於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孫恩祥進一步談道。

陳興文也提到,債基熱衷分紅的原因與規模管理有關,“2024年多隻債基因資金流失被迫清盤,倒逼基金公司以高頻分紅維持規模平衡,而央行寬鬆貨幣政策及財政工具平滑流動性,爲債基分紅創造穩定環境。”

此外,他指出,機構投資者主導的持有人結構驅動了債基的分紅,機構需要通過分紅實現會計科目調整與稅收優化。

10家公募機構1月分紅規模超5億元

就基金公司層面而言,今年1月,多家頭部機構的分紅規模超過10億元。

據公募排排網統計,2025年1月,共有87家公募機構實施了分紅,其中,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南方基金、華泰柏瑞基金、中銀基金的分紅總金額分別爲:38.01億元、37.82億元、26.20億元、11.93億元、11.88億元,爲分紅規模排名前五的公募機構。

排在這5家公司之後的依次是博時基金、大成基金、廣發基金、國壽安保基金和興業基金,其分紅總額分別爲:9億元、6.72億元、5.72億元、5.18 億元、5.06 億元。

在上述1月分紅規模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中,各家公司的分紅“主力”有所不同。

比如,華夏基金、南方基金、華泰柏瑞的分紅規模主要由ETF貢獻。其中,華夏基金旗下共5只產品實施分紅,僅滬深300ETF的分紅金額就達到26.83億元,在其分紅總額中佔比七成。

南方基金旗下兩隻ETF貢獻了六成分紅規模:中證500ETF、中證1000ETF的分紅金額分別爲15.92億元、7.95億元。

此外,國壽安保的分紅規模主要來自債券型基金。

相比之下,易方達基金旗下進行分紅的基金產品類型更爲多樣,包括債券型基金、指數型基金和主動權益基金。

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積極分紅成爲公募產品吸引投資者的有效手段。

孫恩祥認爲,分紅機制一直是基金產品的重要賣點之一,加強分紅可以讓投資者感受到實際收益,提升他們的投資體驗,也有助於增強投資者信心,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投資。同時,高分紅基金的優勢還體現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跟蹤誤差等方面。

另一方面,投資者對基金產品分紅能力的關注度也在提升。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基金分紅相當於幫助投資者鎖定了一部分收益,是較爲確定的收益,未來能穩定持續分紅的標的對投資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