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定增募資近50億元,“寒王”蓄力狂奔?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晨 北京報道

在AI算力需求爆發驅動下,寒武紀(688256.SH)——這家曾被市場稱爲“AI芯片第一股”的企業,正在被資本市場重新審視。

近日,寒武紀拋出了一份定增計劃,擬募資近50億元,併發布了一系列配套公告。

記者注意到,上市以來,公司屢次募資押注大模型芯片賽道。在英偉達高端芯片對華限售、自主創新緊迫性提升的背景下,寒武紀能否憑藉技術積累搶佔市場紅利?其連續兩季的盈利表現,又是否意味着拐點已至?

資金面警報拉響

回首2024年,寒武紀的股價表現一騎絕塵。2024年,寒武紀累計上漲387.55%,不考慮新股的情況下,它成爲A股年度漲幅之王。

如此表現,引得部分股民給予寒武紀“寒王”“AI一哥”之稱。今年2月25日,寒武紀股價創歷史新高,達818.87元/股。

作爲A股指數的“寵兒”,寒武紀曾在2021年3月15日躋身科創50;2023年被納入滬深300;2024年相繼被納入上證50和中證A500。

融資客也持續入場。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4月30日,寒武紀融資餘額高達53.38億元。

儘管在資本市場風光無兩,但寒武紀卻仍揹負高投入的重擔。

寒武紀於2020年7月20日登陸科創板。

公開信息顯示,寒武紀營收自2017年以來持續增長,但由於研發投入較大等因素,導致公司淨利潤長期深陷虧損。

從財務數據來看,2020年至2024年,寒武紀的研發費用分別爲7.68億元、11.36億元、15.23億元、11.18億元和12.16億元,合計投入超57億元,每年的研發投入均超過當年的營業收入。

高投入模式作爲技術突破的關鍵路徑,在推動創新的同時也對企業資金面形成考驗。

自上市以來,寒武紀已完成兩次募資。

在首次公開發行中,寒武紀採用戰略配售、網下詢價配售與網上定價發行結合方式,向社會公開發行4010萬股A股,發行價64.39元/股,共募資25.82億元,扣除相關費用後實際募集資金淨額達24.98億元。

此外,2022年度公司向特定對象發行1380.6萬股,每股121.1元,募資16.72億元。扣除各項發行費用(不含稅)後,實際淨額爲16.49億元,目前,寒武紀的資金面仍然面臨一定的壓力。一方面,公司需要持續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研發,以保持技術先進性;另一方面,隨着業務規模的擴大,公司的運營資金需求也在增加。

截至2024年3月末,寒武紀賬面貨幣資金爲6.52億元,創上市以來新低。

募資加碼AI芯片

高資本開支是寒武紀應對AI技術革命的重要保障。

從此次的定增方案來看,寒武紀擬發行不超過2087.28萬股股票,募資總額不超過49.8億元。

價格方面,本次發行價格不低於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公司A股股票交易均價的80%。

截至5月6日收盤,寒武紀報收707.22元/股。相較今年2月份的高點已經跌去了13.63%。

以此計算,寒武紀的定增價格理論上可低至約634元/股。

同時,隨着定增計劃的拋出,寒武紀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更加清晰:加碼AI芯片的研發,特別是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臺和軟件平臺項目。

根據公告,此次募資的資金將主要用於三個方向:29億元用於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臺項目,16億元用於面向大模型的軟件平臺項目,剩餘4.8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大模型的發展對智能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更高的計算效率、更低的功耗和更強的並行處理能力。

在業內人士看來,寒武紀此次募資加碼AI芯片,正是爲了抓住大模型時代帶來的市場機遇,提升其在智能芯片領域的競爭力。

具體來看,寒武紀計劃通過技術創新,研發覆蓋不同類型大模型任務場景的系列化芯片產品,包括面向大模型訓練的芯片、面向大語言模型推理的芯片、面向多模態推理的芯片和麪向大模型需求的交換芯片。

此外,寒武紀還計劃建設先進封裝技術平臺,以靈活高效地支撐不同場景下差異化產品的封裝。

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紀此次定增的募投項目與公司現有的業務佈局緊密相連。

寒武紀已先後研發了一系列智能處理器和智能芯片產品,包括用於終端場景的寒武紀1A、寒武紀1H、寒武紀1M系列智能處理器;基於思元100、思元270、思元290芯片、思元370的雲端智能加速卡系列產品;基於思元220芯片的邊緣智能加速卡。

通過此次募資加碼,寒武紀有望進一步完善其產品矩陣。

AI芯片風口正勁

寒武紀最大的優勢在於AI芯片的研發能力。當風口來臨,資本市場開始重新審視這家國產芯片廠商的長期價值。

人工智能的發展離不開計算技術和算力硬件的支撐。全球科技巨頭持續加大在智能算力硬件上的投資,陸續宣佈千億美金量級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投入計劃。

在國內,根據IDC和浪潮信息聯合發佈的《2025年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預測數據,2025年中國智能算力規模將達到1037.3EFLOPS,並在2028年達到2781.9EFLOPS,2025-2028年中國智能算力規模的年複合增長率達38.94%。

在智能算力需求爆發的背景下,智能芯片作爲算力基礎設施的核心,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根據德勤報告預測,到2025年底,全球AI芯片市場規模將超過1500億美元,並有望在2027年達到4000億美元的高峰。

4月15日,英偉達8-k文件披露,美國政府於9日告知,H20芯片出口到中國需要許可證,此後又於14日告知,這些規定將無限期實施。通知提及,這一新規將影響該公司共計約55億美元的季度費用,涉及H20的庫存、採購承諾和相關儲備。

對此,海通證券研報指出,若英偉達完全退出中國數據中心業務,預計中國數據中心AI芯片市場將重構爲華爲、寒武紀、崑崙芯三家公司主導格局。

政策面上,4月29日,北京市委財經委審議通過並印發了《北京市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2025年工作要點》。其中提出,支持企業參與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應用創新,支持民營企業建設智算中心,對採購自主可控GPU芯片開展智能算力服務的企業按照投資額的一定比例給予支持,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改造,加大對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典型應用案例的政策、資金及項目支持力度。

在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高性能算力芯片的自主創新重要性日漸提高。

寒武紀底牌幾何?

AI芯片市場空間無疑廣闊,但寒武紀自身能否抓住機遇搶佔風口,進一步提升盈利能力呢?

受益於算力需求的顯著上升,寒武紀2024年業績大幅改善。年報顯示,公司2024年營業收入爲11.74億元,同比增長65.56%;歸母淨利潤爲-4.52億元,同比增長46.69%。

西部證券分析師指出,2024年以來,公司已成功驗證了集羣規模的LLM模型預訓練功能,並將公司智能芯片產品在互聯網領域的自然語言應用場景中實現了批量出貨。

其中,去年第四季度成爲寒武紀的盈利轉折點,公司實現歸母淨利潤2.72億元,同比增長768.58%。

2025年第一季度,寒武紀實現營業收入11.11億元,同比增長4230.22%,歸母淨利潤3.55億元,同比增長256.82%。

至此,寒武紀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實現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從去年二季度開始,公司存貨持續攀升。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存貨餘額高達27.55億元,環比大幅增長。

“存貨的大幅攀升,意味着產品備貨充足,或是對下游市場需求有信心,準備迎接訂單增加;或是產品線拓展,新品即將批量推向市場。預付款的增長,則反映出公司佈局上游產業鏈,提前鎖定關鍵原材料、技術服務供應,爲生產研發的連貫性保駕護航。”有機構分析人士指出。

在AI芯片供需緊張背景下,寒武紀的存貨大幅增長,無疑爲後續業績增長提供支撐。

同時,現金流量表也給出側面印證,源於經營性採購支出增加,今年一季度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大幅流出,爲-13.99億元。

隨着市場需求的增長,寒武紀的高研發投入開始收穫回報,盈利拐點似乎已經到來。

今年3月,有市場消息稱,字節跳動向寒武紀下單4萬顆580芯片,單價2.5萬元,價值共計10億元。對此,字節方面向記者回應:消息不實。但這一傳聞仍引發了市場的廣泛猜測。

廣發證券研報預計,2025年公司的AI芯片向互聯網等商業客戶的銷售規模有望上臺階。

值得一提的是,寒武紀本次大舉“吸金”的同時,還提出了分紅計劃。

公司公告稱,2025年至2027年,在滿足現金分紅條件時,將採取固定比例政策進行現金分紅,即任意三個連續會計年度內,公司以現金方式累計分配的利潤不少於該三年實現的年均可分配利潤的30%。

“隨着公司業績的改善和市場前景的明朗,寒武紀希望通過分紅來增強投資者的信心,進一步提升公司的市場形象。”滬上某機構分析師對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