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他們給中國電影“出海”支招

海外市場偏好哪類華語電影?我國電影在國際市場上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上週在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行的“中國電影海外發行與推廣主題論壇”,聚焦了當下華語電影最具挑戰性的議題之一:如何“出海”。曾推動《哪吒之魔童鬧海》《雄獅少年》《羅小黑戰記》等中國動畫作品登陸日本市場的日本面白映畫合夥人謝軼分享了經驗:在日本市場,契合當地審美取向的“生活流敘事”最容易引發共鳴。她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日方發行通常需提前6個月排片,而中方更傾向於同步上映服務海外華人羣體。在推廣上,日本倚重傳統媒體宣傳,中國則形成數字化立體營銷體系。中國電影全球營銷主動性顯著增強,這種戰略佈局折射出對國際市場的信心升級。謝軼還提及中日動畫界“雙向滋養”。她舉例說,《雄獅少年》在日本上映時,新海誠等日本導演驚歎於中國動畫的發展。專注將中國電影帶到歐洲市場的Trinity CineAsia公司發行總監塞德里克·貝雷爾告訴記者,其選片聚焦兩類:具有票房潛力的商業大片,以及能衝擊電影節獎項的佳作。貝雷爾提出“全週期發行前置”理念,主張在劇本開發階段引入國際顧問團隊,通過敘事微調,提升文化共鳴度。“《流浪地球》的成功證明,在保留本土藝術特色的前提下,通過敘事微調即可顯著提升全球共鳴度。我們並非要求改變核心創作,而是建議在前期獲得專業反饋——或許是某個文化隱喻的註解,也可能是某個人物動機的強化,就能打通國際市場認知壁壘。”貝雷爾認爲,需從創作源頭構建全球化戰略。針對中外發行週期錯位等難題,他建議建立“平行發行體系”,在項目立項階段便與海外夥伴協作,形成彈性網絡,解決國內定檔與海外上映之間的“時間差”。而在營銷端,可以開展“文化轉譯”,以《哪吒》英譯版定製預告片爲例,提前在攝製階段預留國際版素材,爲不同市場預留創作空間。曾打造《哈利·波特》《神奇動物在哪裡》系列的英國知名導演大衛·葉茨強調,保持文化獨特性是中國電影全球傳播的法寶。作爲今年北影節天壇獎評委,他在評委與媒體見面會上指出,“當創作者忠於本真敘事時,作品就能引發世界共鳴。”葉茨特別提到,對痛苦、愛戀、失落與希望等人類共通情感的精準捕捉,是連接全球觀衆的情感密碼。在暢銷書作家、編劇饒雪漫看來,針對年輕受衆的影視作品“出海”,面臨代際觀念差異等挑戰,Z世代與上一代人對青春的理解存在認知鴻溝,這需要從創作端更精準地把握跨文化傳播規律。業內人士分析稱,隨着中國電影工業體系日臻成熟,疊加國際傳播渠道持續拓寬,中國故事迎來走向世界的黃金窗口期。如何將這種文化獨特性轉化爲全球吸引力,將成爲下一階段行業突破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