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勸、寵粉 蜀繡大師彭世平把非遺繡出圈

2024 年 6 月,大熊貓“福寶”歸國見面會現場,一幅名爲《福寶》的蜀繡作品,在臥龍神樹坪基地驚豔亮相。

這幅高1.2米、寬0.94米的蜀繡作品《福寶》,是由蜀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彭世平大師,耗時三百多天創作的。

畫面中“福寶”托腮凝望,憨態可掬。網友們更是驚歎:“熊貓毛髮根根分明,連竹枝上的露珠都在反光!”

有意思的是,繡“福寶”的提議,正是來自於短視頻平臺上網友們的留言。

“網紅繡爺”彭世平的“聽勸式創作”,不僅提高了網友們對蜀繡的認識,更讓大家感受到了“蜀繡”的逼真魅力。他讓蜀繡不再是博物館裡的老物件,而成了貼近年輕人,被年輕一代追捧的國潮符號。

△圖片來源: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

彭世平出生於蜀繡世家,父親彭永興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列在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的大型雙面繡《芙蓉鯉魚》,正是彭世平的父親彭永興於1981年領銜繡制的特大繡屏。

從小受到蜀繡薰陶的彭世平, 自幼就對繪畫產生了濃厚興趣。在15歲時,爲了幫長輩減輕家庭經濟壓力,他開始配合父親繡一些作品的“配角”,“比如繡品背面的雜草等”。

到了高中畢業之後,彭世平已經能夠獨立刺繡一些作品了。他記得自己獨立刺繡的第一件作品,是一件藍色的川劇戲曲服飾,“那件衣服繡完我賺了13塊5,對於一個高中畢業生來說,已經是很高的收入。於是蜀繡對我來說,已不僅僅是興趣而已,還能爲我帶來經濟收入。”

加上1980年進入成都蜀繡廠後,在廠裡被許多老師傅的手藝與精神感染,彭世平決定投身蜀繡,把蜀繡作爲終身事業。

“突破”一詞,貫穿了彭世平的“繡爺”生涯。

1981年,僅入廠一年的彭世平便創作出世界上第一幅三異繡《山茶小鳥與夾竹蝴蝶》——一張薄如蟬翼的尼龍紗上呈現了兩種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圖案:一面是小鳥和山茶花,另一面則是蝴蝶戲夾竹桃。

此作一出,業界轟動,因爲在此前,蜀繡界都沒有過類似“異色異形繡”的出現。

談及這一次的創新,彭世平認爲關鍵在於“思想上的突破”,“傳統刺繡方式,都是上下刺破的繡法,但在這次創作的時候,我突然想到‘挑花刺繡’可以不刺破布匹,就想着把它和蜀繡結合在一起。最終完成了三異繡”。

在1989年北京舉辦的首屆世界博覽會上,彭世平繡的《文君熊貓》作品,獲得了金獎。這個作品,一面是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爲卓文君彈琴的場景,一面是一對憨態可掬的熊貓在玩耍。

在這幅作品中,彭世平又開創了蜀繡雙面三異繡的技法。

所謂“雙面三異繡”,即繡面正反都有繡,但兩面圖案、針法和色調都不同——異稿、異針、異色,難度極大,彭世平用時近一年才繡製成功。

在近50年的蜀繡生涯裡,彭世平除了開創三異繡,還改進了魚鱗組合針、施毛組合針等多項蜀繡新技法,在堅守傳統蜀繡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賦予蜀繡新的發展。

熊貓是蜀繡中常見的題材,也是彭世平作品的最重要題材。

《文君熊貓》之後,彭世平又繡了《薛濤熊貓》、《世博熊貓·攀爬》等作品,均獲得了國家級獎項。

短視頻時代來臨後,彭世平敏銳地捕捉到機遇,把自己繡制蜀繡的過程發佈在網絡平臺。而他在這屆年輕人裡出圈的第一個作品,就是繡熊貓福寶。

“很多人都在我的自媒體賬號上留言發圖片,問我‘能不能繡一下這個,能不能繡一下那個’。其中‘福寶’的照片特別多人發,我也覺得這張特別可愛,憨態可掬,很有特色。”

於是,“寵粉”的彭世平耗時300余天,滿足了網友們的這一心願。

儘管已經繡過了多次熊貓,但每隻熊貓的毛髮都不一樣。爲了讓福寶更加活靈活現,彭世平找來多張明暗不同的圖片進行對比,反覆試驗、琢磨,並且還專程去熊貓基地觀察大熊貓的動作,就是爲了把熊掌、指甲和毛的結構摸清。然後通過多層次的堆疊、交叉,有地方多達數十層,最細處細至一絲,這才還原了大熊貓的毛髮。

最難的是還原“福寶”憨態可掬的神態。“可愛的神態是‘福寶’的特色,尤其是眼睛部分,要通過針線把眼神還原,是最難的。”彭世平說,爲了呈現“福寶”圓潤、明亮的眼睛,他運用車擰針技法,通過把控亮度、高光、光影等不同的效果,來還原“福寶”的神態,“用針線來達到像玻璃珠子那麼明亮的效果。”

讓彭世平欣慰的是,《福寶》作品發佈後,有網友在自己的視頻下方諮詢哪裡可以學習蜀繡,“看到這麼多人開始瞭解蜀繡、喜歡蜀繡,甚至願意學習蜀繡,我就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義。”

彭世平認爲,網絡推廣是一場雙贏:一方面推廣了蜀繡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另一方面很多粉絲也會提出建設性的建議,有助於繡工提升自己的技藝。而“聽勸式創作”,是源於他希望“通過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和題材,來提高大家對蜀繡的認識,從而促進蜀繡的保護和傳承,也讓大家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此外,他也呼籲國家能爲願意參與非遺技藝的年輕人,提供更多扶持手段,讓更多的年輕人投身到非遺行業中。

統籌|馬晨

採寫 | 壹壹

編輯 | 壹壹 蛋撻

設計及AI製作 | 丁小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