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刺繡 展現漢中非遺魅力

羌族刺繡傳承人王小琴對羌族刺繡投入一生的精力幫助村民走出貧困。(方偉光攝)

漢中市漢中博物館依託古漢臺原址而建,古漢臺是劉邦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爲漢王時在漢中的行宮,又名七星臺。(方偉光攝)

來自西安市的蔣姓一家在清明連假期間在漢中郊區悠閒度假。(方偉光攝)

清明節前後漢中市各地一片黃綠色花海綿延不絕,美不勝收。(方偉光攝)

寧強縣羌族非遺文化懺葉緣大廳掛一幅最具羌族文化的刺繡〈鳳穿牡丹〉。(方偉光攝)

陝西漢中,一座秦嶺山脈,將陝西省一分爲二。北依秦嶺,南屏巴山,獨特的地理位置及溫潤的氣候環境,使得這裡山水交織,溫婉秀麗。雖爲北方,但氣候景色卻頗有南方景緻。藏匿於大秦嶺的小江南,私藏了最美春色。百萬畝油菜花和春天在漢中相會,金黃花海與鑲嵌其間的麥苗,青山綠水相互掩映,構成了漢中盆地上一道最美的風景線。

漢中盆地,位於陝西省漢中市,素有西北小江南的美譽,東西狹長,西起勉縣武侯鎮,東到洋縣龍亭鋪大龍河口。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又名漢水,古稱漾水、沔(音免)水。

《說文解字》記載,漢最初的本意即爲天上的銀河。漢在天指銀河,在地則指漢水(今漢江)。漢水因爲與銀河夏季走向一致,所以被譽爲〈地上的銀河〉,故得漢水之名。漢江流經寧強、勉縣等13個縣(市),進入湖北鄖西經十堰武漢市匯入長江,全長1577公里,其中陝西境內流長652公里,均屬漢江上游。漢江發源於陝西省寧強縣境內,有古漢源和新漢源之說。

漢中也是歷史名城,大禹之子有褒氏在漢中盆地西部建立的褒國,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的王后褒姒也是褒國人。西元前206年,劉邦受封漢王,後出漢中,統一全國。「漢」也成了漢朝的國號,並逐漸形成了漢文化,更成爲漢族、漢人、漢字、漢語、漢服等的名稱。

漢中除了地理位置絕佳,物產豐饒,非遺文化也具有特色,其中,寧強縣是羌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中國羌族儺文化之鄉,寧強獨具特色的羌族刺繡工藝是羌文化藝術的精華之一,也是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

羌族刺繡傳承人的王小琴,因爲對羌族刺繡的摯愛,她讓羌族刺繡走出山門、走向世界。她帶動全縣6個鎮設立了專業合作社,在四個深度貧困村建立羌繡傳習生產基地和兩個鎮建縫紉生產線、羌繡製品展廳,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她開展技能培訓100餘場次,培訓婦女5000餘人,解決就業達600餘人,其中貧困戶達300餘人、扶持更多婦女參與羌族刺繡的傳承保護,帶領她們用自己的勤勞雙手和聰明才智順利脫貧。(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