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海涌金鐘洗白朮

臺籍戰俘監視員原型人物柯景星之子柯文仁,痛斥《聽海涌》抹黑他的父親,並強調「這部戲不能代表臺灣人的故事」。(圖/徐宗懋提供)

日前金鐘獎入圍名單公佈,迷你劇集《聽海涌》14項入圍,並不意外,因爲拍片本來就是爭取平臺播放,參加各種獎項。不過,《聽海涌》卻涉及當權者透過大量納稅人的錢,拍攝政宣片,誣衊抗戰先烈,圈養影視人士的做法,必須特別提出來說明。

現在,這部戲面對強烈批判後,又透過金鐘獎洗白,馬上就有影評人寫文章稱讚,然後說韓國影集《暴君的廚師》也是改編劇。此說乃荒天下之大唐,穿越時空的歷史劇本來就是天馬行空,沒人有意見;但在韓國若對抗日義士、建國元勳發表貶損或扭曲史實的言論,必然引來輿論反彈與政治風波,常導致言論者被抵制、道歉甚至失業。若是影視作品,更不可能提名得獎。

卓還來拒絕投降日軍而遭到殘忍殺害,《聽海涌》卻把他改編成作僞證報私仇,置臺灣人於罪的小人。至於臺籍戰俘監視員柯景星好心幫助趙世平是真的,趙世平和孩子平安活到戰後,甚至過了半世紀後,還委託姪女卓以定到臺灣來拜訪柯景星,當面謝救命之恩。這是人間至善最美的真實故事,何其感人!完全是奧斯卡級的電影故事內容,但《聽海涌》的編導卻不屑一顧,他們改編領事夫人遭到日軍強暴,而臺籍戰俘監視員被迫槍殺她和孩子,目的就是突顯「臺灣人在歷史環境中的認同的混淆和悲情角色」。

編導不在乎真實的歷史,柯景星兒子柯文仁對這種改編非常憤怒,因爲他的父親救了領事夫人,可是劇裡他的父親卻殺害領事夫人和孩子,儘管是被迫的,但仍成了殺人兇手,一般觀衆誰能分得出真相呢?柯文仁非常憤怒,他說:「這不是臺灣人的故事。」柯氏是彰化古老家族,以前在漳州祖鄉出過進士,民族自豪感很強。他父親告訴他要愛國家,這個國家指的就是中華民國,也就是中國的傳承;然而《聽海涌》卻硬把人家說成「認同混淆」,其實是他們自己混淆,卻利用歷史人物來表現自己暈頭暈腦的一面。

至於侵犯李展平所着《前進波羅洲》著作權問題,公視一開始大陣仗舉行說明會,接着臺灣文獻館主動跳出來說著作權屬於他們,不請自來站在公視這邊,很明顯是被下令的。官司開始後,公視代表律師馬上請文獻館作證,結果文獻館在很短時間內提出洋洋灑灑的證據,顯示很早就準備好了。但訴訟進入李展平與文獻館的著作權確認之訴,公視卻甩撥給導演孫介珩,說雙方簽有合約,主張一旦有著作權侵犯,全由孫負法律和財務責任,公視從一開始勝券在握,到現在已信心動搖。

當然,目前公視仍會盡最後力量扳回一城,金鐘獎入圍得獎當然是洗白工作,就跟影視和出版的大標案一樣,主辦單位評審都是他們一夥人,要什麼結果就會有什麼,這幾年所有政治宣傳片不都是如此嗎?那些評審如此「崇尚藝術」,毫不在乎整部影片製作存在着道德敗壞的根本問題,因爲道德從來不是他們所具備,甚至考慮的問題。

但社會正義正好相反,對於誣衊抗戰先烈,毀人名節的《聽海涌》,零容忍是必然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