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s中國盈利能力大幅修復,加拿大國民咖啡又能打了?
(文/夏峰琳 編輯/周遠方)
加拿大國民咖啡,在中國能不能打?對標誰,怎麼打?
這是2019年“前疫情時代”就加入Tims中國的職業經理人盧永臣,一直必須回答的問題。
一面是資本市場耐心有限,Tims天好中國(NASDAQ: THCH)在納斯達克的股價,已經長期橫盤在2-3美元區間,市值從巔峰期的14億美元縮水至不足1億美元。
另一面是中國咖啡市場巨大動能下的“同行襯托”:2024年,中國咖啡產業規模以17.14%的年均複合增長率擴張至2654億元,上有全球龍頭星巴克的市值長期穩定在900億美元以上還開卷下沉和價格戰;下有本土新銳瑞幸、庫迪們早已在萬店量級上比拼規模;旁有“賽道融合”帶來的新玩家蜜雪冰城和霸王茶姬縮小差異化打法空間。
對Tims中國來說,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要在市場上保持真正的競爭力,燒錢換取規模效應是一條必由之路,似乎又是一條必死之路。背後的國際資本RBI集團,沒有決心壯士斷腕,又沒有耐心延後滿足。
種種因素綜合,帶來一份有趣的最新財報:公司2024年全年營收同比下降10.8%至13.91億元,淨利潤虧損同比減少53.15%至-4.09億元,盈利能力大幅修復。
然而,細究背後的邏輯,不難看出各種挑戰——業績持續虧損靠融資續命、規模擴大但無法比肩萬店級別的規模效應、想打下沉市場但不想放棄高價定位、暖食咖啡館的差異化定位面臨本土化和低壁壘的考驗。
中國市場,再不是掛一個洋標就能隨便進來收割的樂園了。
運營多年未盈利,靠股東注資續命
Tims中國2024年財務業績顯示,全年營收13.91億元,同比下降10.83%,淨虧損4.1億元,儘管同比收窄53%,但虧損規模仍不容小覷。
值得一提的是,Tims天好中國作爲加拿大國民咖啡品牌Tim Hortons的中國業務主體,2019年進入中國市場。然而,運營多年,始終未能實現盈利。
持續虧損之下,Tims中國的資金狀況令人擔憂。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公司總資產15.64億元,而總負債高達23.97億元,已然是資不抵債。
幸運的是,Tims有境外母公司持續輸血。
2024年7月,Tims天好中國宣佈獲得了來自創始股東笛卡爾資本與RBI(Rest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 Inc.)集團共計6500萬美元的融資和額外資金。
公開資料顯示,笛卡爾資本成立於 2006 年,是一家全球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着超過50億美元的資金,主要投資於國際新興市場。RBI則成立於2014年,是一家全球較大的快餐公司之一,旗下擁有漢堡王、Tim Hortons、Popeyes 和 Firehouse Subs 等四大全球知名快餐品牌,系統內年銷售額接近 450 億美元,在 120 多個國家和地區運營超過 3.2 萬家餐廳。
2018年7月,笛卡爾資本與RBI集團共同成立合資公司,持有Tim Hortons在中國的獨家特許經營權,即天好中國。
這6500萬美元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Tims天好中國獲得的5000萬美元可轉換債券,其中4000萬美元會先支付,其餘部分將在未來7個月內有條件地支付。
而另外支付給Tims天好中國的1500萬美元,則是由RBI旗下一家子公司從Tims天好中國收購炸雞品牌Popeyes中國業務所支付的款項。
事實上,Tims天好中國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整個擴張過程均離不開資本助力。
2020年獲騰訊上億元戰略融資、2021年紅杉中國領投第二輪融資,以及2022年3月1.945億美元的PRE-IPO融資,讓這家成立僅4年的企業迅速完成資本積累。
對於自身的盈利狀況,Tims天好中國表示,2024年通過關閉虧損門店、確立加盟業務的戰略定位、提升供應鏈能力、優化營運效率等方面的措施,“公司的盈利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
儘管如此,Tims天好中國2024年的財務狀況依然不樂觀。
加盟狂奔難掩"規模不經濟",差異化競爭陷兩難
或爲了提升盈利能力,改善財務狀況,2024年,Tims天好中國加大了開放加盟的力度。
自2019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Tims天好中國一直以直營店爲主,同時在2023年9月前,通過與良品鋪子、中石化易捷、21世紀不動產等企業合作,以KA加盟及城市加盟的方式開設了部分加盟店。到2023年9月才宣佈在北京和上海兩地開放單體加盟,加盟店型爲另一小店模式,即Tims Go(捷楓店)。
2024年5月,Tims天好中國又進一步宣佈在全國範圍開放單店加盟。這一次,Tims天好中國釋放了更多加盟優惠力度,加盟商不僅多了一種店型選擇,加盟價格也更低了。
截至2024年12月31日,Tims天好中國一共有1022家門店,其中,公司擁有和經營的商店爲576家,加盟店爲446家。這比Tims天好中國管理層預期的在2023年達成千店規模,要晚了整整一年。
一方面,在一二線城市,咖啡市場競爭愈發激烈——星巴克憑藉品牌優勢穩佔高端市場,瑞幸和庫迪以高性價比瘋狂擴張,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巨頭也依託成熟的供應鏈和門店網絡分食份額。
據瞭解,2024年TIMS天好中國關閉的門店多爲直營店,分佈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青島、大連、廈門、寧波等一二線城市。這些城市的租金和人力成本都相對較高,在業績不佳的情況下,高昂的運營成本會進一步加劇門店的虧損。
2024年二季度,Tims中國關閉了34家自營門店後,在該季度實現了首次調整後EBITDA爲正數。
所謂EBITDA 是指企業經營活動實際帶來的毛收益,可直接反映企業生意本身的好壞,是衡量企業經營效益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另一方面,在看似潛力巨大的下沉市場,Tims天好中國同樣面臨困境。儘管市場增量可觀,卻同樣被頭部品牌搶先佈局,Tims品牌影響力既比不上肯德基、麥當勞這般根基深厚的老牌,又不如瑞幸、庫迪那樣貼近下沉市場消費偏好。產品定位上,它尷尬地夾在星巴克與瑞幸之間,還面臨Manner、M Stand等衆多咖啡品牌的圍堵。
爲了加速擴張,Tims天好中國推出“縣域加盟”計劃,壓縮單店面積,降低投資成本,同時爲了適應低線城市消費能力,開發高性價比產品組合,例如9.9元現磨咖啡+5元烘焙套餐,同時保留核心爆款貝果。但低價策略在拉動銷量的同時,也進一步壓縮單店利潤,使得規模與盈利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
或爲了補貼低線城市價格戰,報告期內,Tims天好中國對招牌貝果等商品進行了價格上調,漲幅範圍1至2元。而這也在社交平臺上引發消費者吐槽,不僅可能導致部分消費者流失,也讓Tims的“性價比”標籤鬆動。
另一方面,“咖啡+暖食”的產品組合護城河並不深,很容易被複制被替代。星巴克在早餐時段推出9.9元換購貝果套餐,麥當勞則以低價漢堡分流Tims的午餐場景。
此外,該產品組合或存在結構性矛盾。盧永臣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食品的毛利率的確比飲品低很多。或許可以據此推測,Tims暖食的毛利率低於咖啡。雖然Tims中國未單獨公佈2024年暖食品類具體貢獻的營收金額,不過,含暖食訂單佔比已提升到50%以上。而當暖食品類規模越大,其對整體利潤的攤薄效應越明顯。
陷盈利迷途,股價長期低位橫盤
在內外交困的競爭環境下,Tims天好中國計劃在2026年開出2750家盈利門店的願景顯得步履維艱。
資本市場的耐心正逐漸耗盡,Tims股價長期徘徊在2-3美元區間,市值從巔峰期的14億美元縮水至不足1億美元,與上市時的估值形成鮮明對比。
而這背後是市場對其增長故事的信心流失。儘管管理層多次強調中長期戰略,但缺乏實質性的盈利改善和規模突破,使得這家咖啡連鎖品牌的未來前景愈發模糊。
更值得關注的是,盈利拐點遲遲未來,市場對RBI是否願意繼續輸血以推動門店擴張產生質疑。一方面,RBI集團已明確表示將“更深度參與Tims天好中國的運營決策”,但這一承諾能否持續爲Tims天好中國提供實質性資源傾斜;另一方面,Tims天好中國採用加盟模式擴張的策略,能否如期迎來盈利拐點均尚未可知。若2025年無法實現同店銷售正增長,RBI集團是否會調整投資策略,甚至通過股權重組降低風險,將成爲市場關注的焦點。
Tims剛進入中國市場時,憑藉“咖啡+暖食”的差異化定位切入競爭,恰逢瑞幸在快時尚咖啡賽道快速崛起,市場一度將其視爲在瑞幸模式之外提供新選擇的補位者。
然而時至今日,Tims天好中國無論是在門店規模還是盈利能力和瑞幸已然不可同日而語。
業績持續虧損、擴張乏力讓市場逐漸失去耐心,儘管嘗試加盟降本、聯名營銷等策略,但財報裡的赤字依然扎眼。
Tims中國的困局,既是咖啡賽道內卷化的縮影,也是外資品牌本土化轉型的典型案例。從“高開低走”到“躺平求生”,Tims需要重新審視自身定位,在規模擴張與盈利平衡、本土化創新與成本控制之間找到新的支點。否則,等待它的或許不僅是股價的持續低迷,更是被市場徹底邊緣化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