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山區滅絕電梯理論」 成大研究登「科學」

成大生命科學系教授陳一菁(右)與博士後研究員陳怡秀(左),首次以全球資料嚴謹挑戰了21世紀初學界提出的「山區滅絕電梯理論」,併成功登上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

成大生命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陳怡秀、教授陳一菁,發現氣候暖化下,山區生物逐步往高海拔移動、山中和山底物種分佈範圍擴張,但山頂生物則無明顯滅絕,該研究挑戰了廿一世紀初學界提出的「山區滅絕電梯理論」,併成功登上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

陳怡秀表示,氣候暖化使生物往高海拔、高緯度移動,千禧年初有科學家對此提出「山區滅絕電梯理論」的假說,認爲山區生物將如搭電梯般向上移動,直到沒有空間再向上,最終山頂物種開始面臨區域滅絕。

陳怡秀說,團隊研究彙整逾二千物種、逾八千筆、最長橫跨一個世紀的資料,橫跨十四個國家,研究廿三個山區物種分佈。發現山區生物確實隨暖化向山頂擴張,但並非如搭電梯一般扶搖直上,山中、山底的物種上界擴張,但下界未有明顯的移動,山頂的生物則無明顯改變或滅絕。

不過陳怡秀也說,由於山中、山底的生物活動上界都往高海拔處提升,因此過去不相遇的物種,在氣候暖化下則會開始相遇。

成大生命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陳怡秀、教授陳一菁,發現氣候暖化下,山區生物逐步往高海拔移動、山中和山底物種分佈範圍擴張,但山頂生物則無明顯滅絕,挑戰21世紀初學界提出的「山區滅絕電梯理論」,併成功登上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圖/校方提供

陳一菁說,以本土種爲例,臺灣瑟弄蝶主要分佈在低海拔地區,其海拔分佈確實在擴張;巖鷚主要分佈於高海拔玉山頂,但暖化後愈來愈多物種進入高海拔,爲其帶來物種競爭壓力。整體而言,山頂物種沒有明顯的縮減分佈或滅絕,但物種擴張後的重疊性確實增加,海拔間物種的組成也愈來愈相近。

陳一菁表示,過去廿年間,學界多環繞山區滅絕電梯理論,本次研究挑戰學界的經典假說、第一次對其驗證,希望爲後人研究定錨並開啓新的討論。氣候暖化下,部份生物確實可能面臨更大的競爭和生存壓力,透過揭示新的生物交互關係,盼能給予保育任務新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