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迷思迎戰 AI 產業革命 思考覈心能力時納入網路、數位等因素

AI示意圖。(路透)

ChatGPT編寫程式的能力持續提升,無碼No Code時代來臨;美國自2023年以來電腦程式設計的平均就業人數下滑27.5%,Salesforce CEO表示,AI使工程團隊生產力大幅提高了30%以上,該公司在2025年將不再招聘軟體工程師,Meta創辦人祖克柏亦表示,AI今年將大幅取代中級程式設計師的工作。我們在想像AI產業以及AI人才時,還能再像過去一般執著於資訊軟體嗎?

從前一波的數位經濟開始,平臺就已經不是傳統的軟體業在扮演,雖然微軟仍然持續精進,但終究敵不過Facebook、Google和Amazon,在推出AI服務上,更是落後於各類AI新創。而細究各AI「新創」,其來源並非是傳統的軟體公司像SAP、Oracle,而多立基於機器學習(處理大量資料)以及自然語言處理,例如聲名大噪的DeepSeek,其背景是金融投資(大量資料以及模型訓練)、Perplexity和OpenAI則是自然語言,跟傳統的軟體業無論是商業邏輯和產品都完全不同。

至於我們的數位產業發展政策,對於AI產業的想像,目前仍然是半導體爲主,也就是「AI基礎設施供應商」,以及「AI核心技術研發者」,所以談主權AI,但是對於各種「AI應用提供者」,也就是將AI技術嵌入實際應用場景(例如聊天機器人、影像辨識系統、推薦引擎等)的產業卻關注性不足,囿於傳統認知,認爲「AI應用提供者」就是傳統的資訊軟體業者,忽略了這些AI應用產業本身即具備大量資料,例如金融、零售電商、醫療生技、交通物流等。

以前這些產業不像資訊軟體業會養很多工程師來發展軟體,可是隨着網路技術和AI的進展,各種數位服務和系統已經不再侷限於傳統的資訊軟體業來提供,例如之前的Amazon就自己來做AWS,杭州幻方量化就創立DeepSeek,臺灣也有新光三越早在2012年就入主Payeasy(17Life),着眼於其數位服務系統開發能力,迄今,17Life康訊數位整合已經是具備許多大型零售系統整合實績的「系統公司」,而我們的政府卻仍然認爲17Life只是「電商產業」之一。

我國的「AI產業化、產業AI化」的AI政策,將產業一切爲二:包括「AI產業」(資訊軟體業)以及那些「需要被AI化的傳統產業」(金融、零售、醫療等),卻忽略了AI讓各種知識輕易取得以及無碼No Code的趨勢,已經顛覆了傳統軟體產業的範疇,從「軟體(code)」本位走向「資料(data)」本位,具備大量資料的產業,像媒體、電商、金融,運用本身資料來發展各種數位系統服務的門檻大爲降低,那些「需要被AI化的傳統產業」本身就可以成爲提供AI服務的AI產業。

世界早就不一樣了,在網路科技、數位經濟、AI的接力推波助瀾之下,沒有任何一個產業可以不革自己的命,必須在思考覈心能力時將網路、數位以及AI納入,身處於AI風暴核心的資訊軟體業怎能例外?我們的數位產業發展政策,又怎能無視革命的大趨勢,將21世紀的「AI產業」圈囿於40年前的「軟體資訊業」,忽視從各種資料豐沛領域所不斷冒出的創新泡泡,只認爲其他傳統產業都是「AI黑暗世界、蠻荒之地」?(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國際數位商業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