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嶽先進釋放重磅信號:AI眼鏡光學襯底發展將會“驚心動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孫燕 張賽男 上海報道
“在這個階段,能夠實現盈利不容易。”5月12日,在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業績說明會上,天嶽先進(688234.SH)董事長兼總經理宗豔民坦言。
2024年,天嶽先進實現營業收入17.68億元,同比增長41.37%;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79億元,扭虧爲盈。
但自2024年以來,中國碳化硅襯底市場經歷了顯著的價格調整,尤其是6英寸襯底價格持續下跌。
“國內襯底市場確實有些‘卷’,但主要是工規級‘卷’。”宗豔民指出,襯底分爲工規級、車規級兩大類。工規級襯底主要用於工業電源領域,對於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相對寬鬆,門檻較低;車規級襯底對於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極高,全球能供應主驅襯底的企業非常少,天嶽先進是其中之一。
目前,天嶽先進8英寸襯底的出貨量在行業領先。另據日本富士經濟報告測算,從2024年全球導電型碳化硅襯底材料市場佔有率來看,天嶽先進是全球排名第二的碳化硅襯底製造商,市場份額22.80%。
宗豔民認爲,2025年碳化硅市場,工規級襯底價格競爭可能會更激烈,但車規級襯底以及8英寸、12英寸的大尺寸襯底仍將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加大布局大尺寸、光學產品
業績會現場,天嶽先進展出了3塊SiC襯底,分別是半絕緣、導電N型、導電P型300毫米(12英寸)襯底。
目前,碳化硅襯底行業正處於尺寸升級的關鍵發展階段:6英寸導電型襯底依舊是市場主流,8英寸導電型襯底的市場需求逐步攀升。
天嶽先進量產碳化硅襯底的尺寸已從2英寸迭代升級至8英寸,並於2024年推出業內首款12英寸碳化硅襯底。宗豔民指出,同時展出三款12英寸SiC襯底,標誌着天嶽先進擁有自主可控的大尺寸技術。
“類似於硅片從6英寸到12英寸的演進史,碳化硅襯底往大尺寸發展是必然趨勢。”天嶽先進董事會秘書鍾文慶介紹道,N型SiC襯底更適用於電動汽車,P型SiC襯底適用於電網、電力領域,高純半絕緣SiC襯底適用於AI眼鏡。
碳化硅材料需求爆發的關鍵在於成本效益能夠持續優化,而大尺寸襯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以天嶽先進爲代表的碳化硅襯底企業,紛紛在生產大尺寸碳化硅襯底相關的技術上加大投入。
2025年一季度,天嶽先進研發費用4493.77萬元,相較去年同期增長101.67%,佔營業收入的比例也從去年同期的5.23%上升到11.02%。依據一季報,天嶽先進2025年一季度淨利潤下滑主要系大尺寸產品研發費用增加等所致。宗豔民補充道,“公司對一些戰略產品,特別是光學產品加大了研發投入。”
這主要是指AI眼鏡用高純SiC晶體:SiC襯底被公認爲光學AI眼鏡的最佳材料。但由於價格昂貴,此前只有高端市場使用碳化硅鏡片。宗豔民指出,去年天嶽先進發布12英寸SiC襯底,AI眼鏡有望在大衆市場應用碳化硅襯底。
2025年一季度,天嶽先進在AI眼鏡光學襯底領域持續投入,也已對多家客戶形成銷售。
“這會是一個‘驚心動魄’的產業。”鍾文慶指出,AI眼鏡屬於消費電子,和工規、車規都不一樣,更看重消費者的體驗。其改變了消費電子產業的人機互動模式,未來天嶽先進會繼續加大相關佈局。
新能源汽車驅動產能擴大
碳化硅大規模應用的時間並不長。在新能源汽車領域,2018年,特斯拉率先應用碳化硅技術。另外在白色家電領域,2025年三菱電機推出兩款新型功率半導體模塊樣品,並計劃將其應用於室內空調及其他家用電器——這是碳化硅技術首次大規模應用於白色家電領域。
儘管仍是“新材料”,但碳化硅增長速度較快:從2019年到2023年,應用於新能源汽車的碳化硅功率半導體器件全球收入規模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66.7%。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從2024年到2030年,電動汽車領域的複合年增長率仍高達36.1%,將繼續引領全球碳化硅功率半導體器件市場的增長。此外,光伏儲能、電網、軌道交通的複合年增長率將分別達到27.2%、24.5%及25.3%,家用電器、低空飛行和數據中心等碳化硅功率半導體器件新興應用領域的預測複合年增長率預計將達到39.2%。
這也驅動天嶽先進擴大產能。2023年,天嶽先進的上海臨港工廠投產。作爲8英寸襯底的主要生產基地,臨港基地的規劃產能達96萬片。
2024年,天嶽先進碳化硅襯底產量達41.02萬片,較2023年增長56.56%。其中,上海工廠已於2024年年中提前達到年產30萬片導電型襯底的產能規劃,該公司也啓動了第二階段產能提升規劃。
另外在今年2月,天嶽先進遞表港交所。鍾文慶介紹道,這是進入國際化資本市場的戰略佈局,但最主要的目的是擴大產能——赴港上市所得款項將用於擴張8英寸及更大尺寸碳化硅襯底產能,包括國內產能擴張、海外生產基地建設。
這也是中國碳化硅行業的縮影。過去幾年間,碳化硅投資熱情高漲,但也引發了關於“產能過剩”的擔憂。
“前幾年碳化硅非常熱。光襯底企業全國就有50多家,非常不正常。”宗豔民指出,但其中能批量供貨的企業很少:碳化硅襯底材料是離散型作業,但芯片製程先進、高度智能化,對襯底的一致性、可靠性要求極高,批量供應很難做到。“我認爲碳化硅襯底不會走上光伏的路,它的技術壁壘很高。”
產能擴張也將帶來單位生產成本下降,但天嶽先進對此看法頗爲積極。
公司2024年年報指出,隨着全球尤其是中國碳化硅襯底頭部製造商的產能擴張,頭部製造商在成本分攤、生產自動化和工藝優化、供應鏈採購、技術積累等方面展現出顯著的規模效應,從而推動襯底價格的下降。襯底價格下降將推動更多下游場景採用碳化硅襯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