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沁鑫委員:藝術+技術,助力中國文化揚帆出海

來源:人民網

編者按: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值此全國兩會召開之際,人民網推出兩會“藝”起聊——“文藝星開講”2025年全國兩會特別策劃,邀請文化藝術領域的代表委員,爲文化強國建設建言獻策。

“作爲文化藝術界的政協委員,我一直關注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如何發揮文藝的力量,尤其是如何通過文藝創作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說。

田沁鑫建議,構建對外藝術交流長效協同機制,打通藝術數字化傳播新渠道,建設形成政府、民間機構、個人多重合力的對外藝術交流網絡,實現對外藝術交流在機制創新、科技賦能、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系統性突破,“讓中國藝術成爲世界語言,爲推動文明交流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文藝的力量。”

春節期間,DeepSeek在全球引發強烈反響,春晚舞臺的機器人舞者也受到廣泛關注。如何用科技賦能新時代的文藝創作,也是田沁鑫一直關注的話題,“話劇的發展,一定要和時代同步伐,科技和藝術的結合勢在必行。”

田沁鑫舉例道,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從創作到演出就應用許多新的技術手段——通過“AI+3D+即時影像+二維動畫”,以龐大的計算機算力生成多維沉浸的視覺體驗,打破傳統觀演模式和舞臺空間。演出現場投入13臺高清電影機及全套電影機制播系統,爲觀衆打造低延時、高清質感的大屏畫面。

“要讓技術服務於創作,而非被其驅使。”田沁鑫表示,對於技術的運用,不能單純追求聲光電的炫目,而應探索如何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融入舞臺藝術當中,“如果不守正,話劇藝術的基礎就沒有了;如果不創新,話劇藝術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我們尊重歷史和文化,但是形式可以跨界、可以活潑。”

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也讓傳統文化更加“年輕”。“舞臺藝術要保持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僅作品要有紮紮實實的藝術品質,也要有讓年輕人蔘與創作的開放姿態。”田沁鑫告訴記者,《受到召喚·敦煌》就組建了一支年輕的主創團隊,致力於更加活態化呈現敦煌文化,從而激發年輕觀衆對敦煌藝術的興趣和熱愛。

“我們要帶着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闖勁兒,挖掘並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尋找與時代的契合點,讓更多人看到源遠流長的東方文明之美。讓更多觀衆尤其是年輕觀衆意識到,傳統文化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古董’,而是可以融入當代生活、激發創造力的靈感源泉。”田沁鑫說。

總監製:孫海峰

總策劃:萬世成

製片人:黃維 謝婷

統籌:劉穎穎

採寫:韋衍行

攝像:任峰濤 郭振乾

剪輯:吳婷

視覺設計:鄭美鈺 王坤

製作指導 :李佳 高子龍

戴斌委員:深挖年輕人“個性遊” 打造文旅市場新風尚

李敬澤代表:文藝創作跨界“出圈” 傳統文化煥新出彩

皇甫宜川委員:“哪吒”帶動觀影熱 彰顯中華文化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