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長制,把保護責任落到田埂上(編輯手記)
曉 樂
7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夏糧穩產豐收,產量2994.8億斤,總體保持穩定。一季季豐收,源自良田的滋養、大地的饋贈。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一批批田長深入田間地頭,化身爲耕地的“守護者”。王娟惠推動耕地保護更“智慧”,鄧顯坤想方設法推動保護性耕作落地,吉文斌帶着鄉親們發展智慧農業,王慶探索出巡田“三看”法……從南到北,雖然地域迥異,挑戰不同,但作爲田長,他們的責任相同、目標一致。
自然資源部數據顯示,全國已有29個省份積極探索建立田長制,推動全社會形成齊抓共管、保護耕地的良好局面。打開巡查APP,實時監測耕地變化;心繫農民需求,恢復撂荒地;面對違法行爲,果斷制止,守護紅線。一級級田長層層抓落實,田長制正在廣袤鄉村織就一張“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耕地保護責任網。田長的辛勤付出,不僅換來了耕地紅線的穩固,還帶來了村莊的蝶變。
保護耕地是一項系統工程。從護好田、管好田,到用好田,田長們的“工具箱”今非昔比。他們不再侷限於簡單巡查,而是注重系統治理,推動科技與制度融合,幫助農民採用新技術、挖掘耕地潛力,從“被動保護”轉向“高效利用”,讓農民的“糧袋子”更滿、村莊的“顏值”更高,推動農業從傳統耕作向綠色可持續轉型,讓鄉村成爲宜居宜業的熱土。
不容忽視的是,耕地保護壓力猶存。廣大田長應擔負起創新機制的使命,把保護責任落到田埂上。同時,也要注重培養本地田管員,讓更多農民參與其中。如此,廣袤沃土定會煥發新生機,鄉村全面振興的畫卷定會更加壯美。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8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