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普惠金融覆蓋面和可及性

6月26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佈《銀行業保險業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在近日舉行的2025陸家嘴論壇上,提升普惠金融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也是熱點話題。近年來,商業銀行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覆蓋面更廣,金融服務可及性增強,普惠金融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

金融服務覆蓋更廣

普惠金融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普惠金融的覆蓋面和可及性得到顯著提升。

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上海銀行黨委書記顧建忠表示,當前普惠金融必須做好面上擴展,同時提升可及性,能夠滿足的儘量滿足,加強下沉觸達。

《銀行業保險業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健全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可持續的普惠金融機構體系。引導銀行機構深化普惠金融專業化體制機制建設,形成分工明確、各具特色、有序競爭的供給格局。

近年來,金融資源持續向普惠領域傾斜。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2025年一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2025年一季度末,人民幣普惠小微貸款餘額34.81萬億元,同比增長12.2%。其中,單戶授信小於500萬元的農戶經營性貸款餘額9.98萬億元,一季度增加4098億元。此外,2025年一季度末,農村貸款餘額38.75萬億元,同比增長8.3%,一季度增加1.95萬億元。

加強“三農”領域信貸供給是普惠金融服務的重要方面。“涉農信貸增長勢頭強勁的背後,彰顯了政策導向與金融機構服務功能有效對接。當前,銀行信貸投入的穩步增長,不僅有效支持了農業產業鏈延伸,還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壯大、農村基礎設施完善,增強了農戶融資的獲得感與滿意度。”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龍俞安表示。

實踐中,不少小微企業、涉農主體缺乏有效抵押物,傳統金融機構出於防控風險考量,時常出現不願貸、不敢貸的現象。爲拓寬涉農抵押物範圍,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開化農商銀行等中小銀行加大涉農信貸供給,通過政銀企三方合作創新活體抵押模式,爲“三農”領域注入金融動能。比如,針對養魚農戶採取按“魚”授信,結合借款人魚塘的水立面、魚苗尾數及政府補貼額度確定授信額度,有效降低漁農的融資成本。

“普惠金融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力量,通過構建覆蓋廣泛、功能完備、可持續的金融體系,能夠有效破解‘三農’短板,增強脫貧地區內生動力。”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杜陽表示。

提高普惠金融的均衡性意味着要擴大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黨委副書記張小東表示,“十四五”以來,農發行助力脫貧地區加快發展,聚焦防返貧監測對象、脫貧人口、易地扶貧搬遷人口、農村低收入人口等四類客羣,強化貸款聯農帶農機制,累計發放精準幫扶貸款2.85萬億元,帶動服務脫貧人口超5000萬人。

“銀行還應繼續優化信貸結構,提升信貸覆蓋面和可持續性,真正實現以金融促振興、以信貸穩發展。”龍俞安表示。

數字化提升可及性

隨着數字金融服務的發展,普惠金融依託數字化渠道打破了時空限制,有效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務的可及性。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數字金融提升了銀行的金融服務效率,能夠根據客戶需求提供針對性金融服務。一方面通過數字金融全天候、全覆蓋的優勢,利用線上渠道等確保金融服務有效覆蓋。另一方面利用數字金融可以更好開展迭代創新,有助於結合客戶需求提供精準服務等優勢,有效提高金融服務質量。

然而,在普惠金融領域,“三農”金融服務仍面臨不少難點。一是“數字鴻溝”問題突出,部分偏遠地區網絡基礎設施薄弱;二是服務模式尚未完全適應農村差異化需求,部分金融產品過於標準化,缺乏對農業週期性、季節性、抗風險能力弱等特徵的適配。

“要真正實現場景在什麼地方,普惠金融服務就在什麼地方。”顧建忠認爲,普惠金融難,難在信息不對稱、成本高、抗風險能力差。銀行要抓好基於數字驅動的生態化,構建產業鏈生態圈,推動普惠金融發展。

當前,提升普惠金融的可及性仍要重點關注“三農”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李廣子表示,一方面,銀行應當加大對農村數字基礎設施的支持力度,補齊農村在數字金融設施方面的短板。其中,可以通過政策性資金帶動商業資金,投入農村數字基礎設施領域;另一方面,作爲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科技實力偏弱。可以引導大型金融機構加強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技術輸出,提升其數字金融服務能力。

資金支持更加精準

支農支小再貸款是支持普惠金融領域的長期性工具。支農支小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通過向地方法人銀行提供低成本、長期限的定向資金,精準地將金融“活水”輸送到農業農村和小微企業領域。

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持續加大支農支小再貸款支持力度,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3000億元,進一步加大普惠金融支農力度。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發揮貨幣政策結構優化作用,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

杜陽表示,支農支小再貸款有助於精準聚焦薄弱環節,降低融資成本,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通過低成本的再貸款資金,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業農村和小微主體的信貸投放,發揮資金雪中送炭的政策效能。

近年來,金融管理部門積極運用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擴大對涉農、小微和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4月1日起將支農再貸款和支小再貸款合併爲支農支小再貸款,支持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民營銀行6類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擴大對涉農、小微和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

龍俞安表示,自相關普惠信貸政策出臺以來,鄉村基礎設施改善加速,農業生產技術和裝備更新提速,“一村一品”等特色產業獲得了更多信貸支持,鄉村創業與小微經營呈現蓬勃生機。在多元貨幣政策工具的協同作用下,金融支持已從助力“量的擴張”邁向服務“質的提升”,爲鄉村振興戰略的可持續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政策與技術雙輪驅動下,普惠信貸供給正逐步嵌入農村社會治理與產業發展之中,成爲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迴流、生態建設的重要金融力量。

在湖北,針對臍橙種植分散、規模小、融資條件不達標的情況,湖北金融監管局指導秭歸金融監管支局聯合政府、金融機構出臺了包括柑橘產業鏈信用貸款風險補償等政策措施,引導金融資源精準地流向柑橘產業。秭歸農商銀行信貸管理部經理喻宗賦表示,銀行圍繞種植、初級精深加工、設備升級改造、項目立項投資等環節,將微貸產品與臍橙產業鏈各環節無縫對接,助力臍橙全產業鏈發展。

李廣子表示,富民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金融機構着力推動金融資源向產業集聚,通過產業鏈“貸動”農民致富。未來,銀行應加大支農支小領域的信貸投放,將金融資源引導到農業農村、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提高金融機構支農支小的精準性。(經濟日報記者 王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