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防災減災“分辨率”(新知)

李紅梅

【現象】8月1日晚,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大石鎮初級中學內燈火通明,因避讓山體滑坡而提前轉移的大石鎮紅洞橋村數十名村民被臨時安置於此。受強降雨影響,7月24日6時左右,紅洞橋村第十一社、第十二社發生大規模山體滑坡。由於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及時,當地迅速組織羣衆轉移,56戶117人成功避險。科技助力、科學預警,有效提升各地防災減災能力。

【點評】

每到雨季,有一張圖就備受關注——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一張圖”。這張“圖”是怎麼畫出來的?

這背後,既需要了解降水量實況監測數據及預報情況,還需要掌握坡度、土壤類型等地質條件,離不開多部門的通力合作。比如,自然資源部門開展地質災害綜合遙感識別,氣象部門利用風雲衛星遙感技術、數值模式、人工智能技術開展天氣預報。依靠科技創新,這張“圖”日益完善,監測預報預警的精準度也不斷提升。數據顯示,在2021年至2024年成功預報案例中,收到預警信息進而加強巡查排查和組織人員撤離實現成功避險的,佔比超過80%。

技防與人防結合,讓防災減災的安全網越織越密。如今,全國7萬餘處重要災害點安裝了北斗位移監測等自動化裝備。依託高精度傳感器、北斗短報文通信及AI算法分析,“5G+北斗”智能監測系統能夠顯著提高全天候監測能力和預警效率。培訓基層羣測羣防員和專業隊伍,對災害點和風險區實施動態排查巡查,發現險情立即通過敲鑼、吹哨、廣播預警等方式組織羣衆轉移避險,則有助於打通“最後一公里”,築牢防災減災人民防線。

我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近年來隨着全球氣候變暖不斷髮展,我國增暖速率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今年7月5日華北雨季開始至8月5日,全國發生暴雨過程13次、較常年同期偏多5次,共有102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日降水量達到極端事件監測標準。防災減災形勢的發展變化,要求預警、防範等工作必須因時而變,不斷提升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

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我國已擁有不少“利器”,比如開展高精度衛星遙感監測,建立國家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平臺,研發人工智能氣象大模型助力天氣預報等。也要看到,一些極端事件監測預警仍是世界性難題,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比較脆弱,從預警發佈到防災救災行動等各環節仍需持續鍛長板、補短板。

比如,以產品出新提升預警精度。前不久上線的全國高精度滑坡泥石流風險“圖譜”,構建了可全面刻畫全國地表環境空間異質性的孕災環境特徵數據集,有助於科學解答“哪裡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的問題。

又如,以意識提升築牢減災屏障。近日因兩名遊客在臺風藍色預警啓動後未經許可擅闖自然災害危險區,相關部門依法開出全國首張“未依法避險”罰單。這是以法律強化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的生動案例。防災減災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多一分防災避險的意識和能力,就少一分風險和損失。

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與自然共生、與災害鬥爭,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更好築造人類進步的階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