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到來的慶祝,1945年8月10日,國內多家報紙已經開始印發號外報道日本投降了
在歷史記錄與我們的教科書中,明明1945年8月15日纔是日本天皇通過廣播宣佈日本投降的日子,爲什麼在同年的8月10日就已經有了日本投降的消息?時間來到1945年8月10日,在這天下午的五點三十五分,設在重慶的盟軍總部,收聽到東京發出的英語國際廣播。這條廣播是日本外相東鄉茂德未通過軍事當局的檢查,代表日本政府播出的。而廣播的內容,正是日本接受盟國對日發佈的《波茨坦公告》。接受《波茨坦公告》,就意味着日本投降。儘管消息還未經完全證實,重慶的新聞媒體早已按捺不住,爭相報道。
這晚,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極其難忘的不眠之夜,可能也是中國報刊史上號外面世最多的一夜。
當天下午六點,重慶中央廣播電臺首先報道了日本乞降的消息,隨後,中央通訊社的報社記者騎着三輪車走過大街小巷,宣傳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一些飯店老闆聽聞後,趁飯點時機將原先叫做“轟炸東京”“踏平三島”的菜名改爲“普天同慶”“金甌一統”,據說當晚,連末等的小酒館都賣光了存酒。國民政府中央通訊社(中央社)有報道形容,重慶“各報所出號外,到處紛飛”,有的號外甚至免費發放——“報童做其生平第一次之義務分送”。除了號外,那個夜晚同樣讓親歷者永生難忘的是——狂歡。“狂歡”也成了報紙上的高頻詞。以下列舉的僅僅是其中幾例標題:
我國各地聞訊狂歡
渝軍民歡騰若狂
市民聞敵請降後 歡欣若狂
當時報紙這樣說的,一個精神的原子炸彈落到重慶來了——日本宣佈投降。
當晚,文人政要們也揮毫潑墨。時任監察院長於右任作《中呂醉高歌·聞日本乞降》:“萬家爆竹通宵,人類祥光乍繞。百壺且試開懷抱,鏡裡髯翁不老。”
女詞人沈祖棻作《聲聲慢·聞倭寇敗降有感》:“追蹤胡馬,驚夢宵笳,十年誰分平安?已信猶疑,何時北定中原?真傳受降消息,做流人連夕狂歡。相笑語,待巴江,春漲共上船去。腸斷吳天東望,早珠灰羅燼,喬木荒寒。故鬼新塋,無家何用生還!依然錦城留滯,告收京,家家都難。聽奏凱,對燈花銜淚夜闌。”
陳叔通撰成《七律·日寇乞降喜而不寐枕上作》:“圍城偷活鬢加霜,八載何曾苦備嘗。未見整師下江漢,已傳降表出扶桑。明知後事紛難說,縱帶慚言喜欲狂。似此興亡亦兒戲,要須努力救瘡傷。”
但是,日本真的已經在8月10日停戰投降了嗎?11日上午,徹夜狂歡的重慶人民還在沉睡之時,中央社訊稱美國總統杜魯門並未接到日本提出投降的官方消息,《大公報》8月12日刊載報道《對日攻勢繼續進行,直至全面投降宣佈爲止》也澄清了這一消息。在“假新聞”的誤導下,重慶人民歡度了提前到來的“勝利狂歡”。面對官方未經確實的消息,民衆不顧虛實開始自發慶祝,這看起來有些魯莽。但是,正如《新華日報》所說的“這是一點也不值得奇怪的。半世紀的憤怒,五十年的屈辱,在今天這一天宣泄清刷了”。“日本投降”消息的不脛而走,人們歡騰雀躍的勝利呼喊,只會讓中國人民的抗戰鬥志屢增不減。儘管此時,日本法西斯還在負隅頑抗,但敗亡的喪鐘無疑已經敲響了。
僅3天之後,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廣播《停戰詔書》,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也就是現在公佈的《終戰詔書》,但全文無投降二字。9月2日,日本投降儀式在美國海軍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中國人民歷時14年的抗日戰爭,終於迎來了偉大勝利。
少兒頻道記者 楊興 李笑寒 劉東旭昱(實習)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