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報道 :中國高考太難,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切換賽道”去日本了

近年來,爲了報考大學,前往日本的中國年輕人數量顯著增長。在東京都內,尤其是新宿區的高田馬場一帶,針對中國留學生的預備學校和日語學校密集紮根,形成了一片“升學戰區”。

一位中國留學生坦言,之所以選擇赴日升學,是因爲中國考生人數太多,競爭激烈,反而覺得日本的大學相對更容易進入,尤其是頂尖院校。像東京大學這樣的名校,被視爲逃離中國“高考地獄”後的理想目標。

每年2月底,日本的國立大學陸續啓動二次考試的前期日程。在考場上,有些考生雙手合十祈禱,希望考試順利。

其中一位參加考試的中國女生表示:“中國的大學入學門檻太高了,所以我想考入日本最好的大學。”

爲了實現這個目標,許多中國留學生會選擇先在日本的預備學校學習一年,專攻日語和考試技巧。

例如,在一所擁有約1200名學生的預備校中,已有超過100名學生成功考入東大。課堂上,學生們認真學習日語,其中也包括如何在溝通中避免讓對方感到壓力過大,比如儘量減少“爲什麼”這種逼問式的提問。

除了考試競爭相對緩和,日本留學還有兩個顯著優勢:一是相比歐美,日本的留學費用更低,二是治安環境更好,因此受到不少中國學生的青睞。

留學生們不僅希望在日本完成學業,也希望畢業後能在日本工作。有學生表示未來希望從事教育或文學翻譯方面的工作。

從事日本留學教育業務的李桑指出,中國的高考競爭異常激烈,考生人數是日本的十倍以上。

相比之下,進入日本的名牌大學難度更低,吸引力自然也更大。

特別是“東京大學”的名聲在中國學生心中幾乎是“金字招牌”。大學記者石渡嶺司也指出,很多中國人都知道東大是日本的最高學府,若能取得東大學歷,即使回國也能大大提升個人形象與履歷“含金量”。

這股留學熱潮,自然也帶來了爭議。今年,日本“次世代研究者挑戰計劃”高額博士獎學金分配的話題,日本政府給中國留學生髮放1000萬獎學金也直接上了熱搜。

數據顯示,今年受助博士生中,超過七成是中國學生。東大留學生六成是中國人,不少獎學金也流向了中國留學生,而且還不用還。

日本社會輿論譁然:用自家納稅人的錢,爲什麼要優先資助外國人?

日本議員在國會裡直言不諱:“我們的孩子纔是國家的未來!”有的拿加拿大、美國做對比,認爲日本應該提高留學生學費,把本國學生放在優先位置。

網絡上的聲音也很激烈,不少日本網友覺得被“反向歧視”了。

但換個角度看,這其實是一場現實選擇題。日本博士生本來就不多,中國學生人多又願意拼,再加上中日距離近,留學門檻低,自然成了主力軍。況且,許多獎學金、補助都是靠實力拿下的。

早些年,甚至有過中國留學生來日本給生活費、打工免稅的“特別照顧”,這在今天聽來像個傳說。

不過也有日本網友透露,其實這種面向博士生的專項培養資金,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經設立,並不是最近纔有的新政策。

只不過,隨着越來越多中國學生獲得這類資助,相關話題纔開始引發日本社會的廣泛關注。某種程度上,這背後也折射出日本在教育資源分配和保障機會均等方面,還面臨不少現實挑戰。

爭議歸爭議,日本文部科學省的官方迴應也很“打太極”——既要支持本國博士生,也要吸引全球人才,具體政策以後再商量。

不過說來,中國留學生近年來頻頻給日本社會留下比較有錢的印象,然後一邊還能領取高額獎學金,也難怪日本人會憤憤不平。

如今的中國留學生在日本人眼中的形象,早已和過去大不一樣了。日本社會經濟穩定,家庭收入分佈較爲平均,多數日本學生爲了減輕家庭負擔,往往需要依靠兼職來維持學業和日常生活。

而中國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不少家庭積累了可觀的財富,家長們對教育投入也越來越捨得。望子成龍,是很多中國家庭的執念,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成了一種理所當然。

所以今天的中國留學生,早已不是過去那個還要去餐館刷盤子吃剩飯的窮學生形象了。背後是家裡雄厚的經濟支持,代表着一代又一代中國家庭“富有而焦慮”的現實。

這樣的變化,也直接影響了日本社會對中國人的印象,從“窮學生”變成了“有錢人”,日本網友也在社交網絡上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有人感嘆:“現在中國留學生買房上學的越來越多了……想當年,大家還擠着住便宜的宿舍,那個時代是不是快過去了?”

也有人提出:“既然家裡給的生活費這麼多,其實不太需要給中國留學生提供助學金了。我反倒覺得,對打工的學生該多徵點稅,更希望社會去支持那些努力學習、同時靠兼職維持生活的日本學生。”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國留學生的身份變化,或許也是中日兩國經濟和社會變遷的縮影。

早些年中國留學生爲省錢租房、打幾份工度日,如今卻有人開着豪車、住進高級公寓,讓不少日本同齡人望塵莫及。這背後,是個人命運的逆轉,也是兩國經濟實力與文化觀念碰撞出的新現實。

事實上,日本的大學之路並非坦途,留學生們同樣會遇到語言、文化、身份和自我認同上的挑戰。但對越來越多中國年輕人來說,穿越國境、跳出原有賽道,本身就意味着一次向內探尋和向外突破的嘗試。他們揹負着家庭的期望,也帶着對未來的想象,在東京的街頭,悄然書寫着屬於自己的故事。

時代在變遷,留學生的身份與形象也在不斷流動。他們的經歷最終會如何塑造他們的人生,又會給中日兩國的未來留下怎樣的印記,答案或許要交給時間慢慢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