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s-你脆了沒?Threads在臺灣爆紅的原因
Threads平臺在臺灣的月活躍用戶約350萬人,平均使用的時間甚至爲美國的22倍,其卻意外地抓住了臺灣人長久被忽略的需求-能與陌生人自由對話、真誠交流。圖/本報資料照片
2025年的臺灣網路世界,最熱門的社羣話題,是一個看似「過時」的文字平臺—Threads。當全球對它的熱度逐漸退去,臺灣卻逆勢上升,成爲全球最活躍的市場之一。
根據最新數據,臺灣僅佔全球人口不到0.5%,卻貢獻了超過22%的Threads全球流量,穩居世界第一。平臺在臺灣的月活躍用戶約350萬人,平均使用時間甚至爲美國的22倍。Threads沒有浮誇的介面,也不靠演算法操控注意力,卻意外地抓住了臺灣人長久被忽略的需求—能與陌生人自由對話、真誠交流。
首先,是真實表達的渴望。過去十年,社羣媒體的主戰場被影像平臺佔據,人們忙着修圖、剪片、經營人設,社交成了一場永不停止的展演。許多年輕人開始對這種「看似親近、實則疏離」的社交模式感到倦怠。他們想回到最簡單的溝通方式,只用文字就能抒發情緒、不必修飾形象。
Threads正好滿足了這種心理。沒有濾鏡、沒有模板,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一句「今天真的不想上班」比一張精修的照片更真實、更有共鳴。那種「我說的話被聽見」的感覺,重新喚醒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第二,是即時對話的需求。多數社羣平臺的演算法導向單向輸出,用戶只負責滑動與按贊,很少真正互動。Threads則回到文字社羣的本質—對話。每一則貼文都能被延伸、被接話,討論從日常瑣事延伸到公共議題,像是一場永不結束的聊天室。人們在這裡不求炫技,只求共鳴。甚至那些被戲稱爲「廢文」的內容,也在這樣的互動中產生力量。因爲當你發現別人也和你一樣焦慮、孤單、迷惘,那種「我們都懂」的瞬間,就是Threads最動人的價值。
第三,是公共交流的缺口被填補。老一代社羣逐漸被熟人圈層化,公共討論的空間被演算法壓縮;傳統文字論壇,即提供類似功能的幾個競爭品顯得老舊且不夠好用。臺灣用戶長期缺乏一個開放、即時又不失禮貌的公共場域。Threads的結構恰好補上這個缺口:半開放的互動機制、以內容而非關係爲主的推薦方式,讓政治、文化與生活話題都能自然流動。從選舉辯論到社會運動,Threads成爲新的輿論舞臺,也成爲年輕世代練習公共表達的空間。且在Meta支持下,與Facebook,Instagram相互導流,瞬間引爆。
第四,是信任與人味的迴歸。在詐騙與假帳號氾濫的年代,與陌生人說話幾乎成爲一種風險。人們對「開口」感到戒慎恐懼,對「交談」充滿懷疑。Threads卻重新釋放了這種被壓抑的社交慾望。它讓人發現,原來在網路上與陌生人對話,也可以真誠、幽默、有溫度。品牌與公衆人物也順勢改變策略,不再用制式宣傳語,而用「人」的語氣加入對話。這種有血有肉的互動,成爲社羣中新的信任基礎。
Threads在臺灣的成功,不只是科技產品的勝利,而是一場心理與文化的回彈。它證明人們依然渴望被理解、被傾聽的空間;證明社羣的未來,不一定在於更快、更炫的技術,而在於是否能重新回到「人」本身。從商業與創新的角度來看,這也揭示了一個關鍵啓示:消費者未被滿足的需求依然強烈,而能夠洞察並回應這些細微情感與社交渴望的品牌或平臺,將會成爲下一個勝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