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丨全球化邁進“博鰲時刻”:“地球村”爲何必須擁抱多邊主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博鰲報道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同年,博鰲亞洲論壇在海南的博鰲小鎮誕生,萬泉河、九曲江、龍滾河三江匯海,恰如當時世界全球化的海納百川,也是中國開放的生動縮影。
二十餘載如白駒過隙,當前全球化逆風勁吹,亞洲成了新一階段全球化的中流砥柱,如何“在世界變局中共創亞洲未來”?全球目光匯聚博鰲。
3月27日,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開幕式在海南博鰲舉行,有超過1500位嘉賓參加開幕大會,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多國政要、國際組織代表、企業代表等。
在開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發表題爲《共迎全球挑戰 共建亞洲家園》的主旨演講。丁薛祥表示,當前全球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多,我們要同心協力、攜手前行,一道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迎全球性挑戰,共建亞洲家園,共創亞洲和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
丁薛祥提出4點建議:一是在增進信任中加強團結合作,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推動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二是在開放融通中推動經濟全球化,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和互聯互通。三是在互利共贏中促進繁榮發展,落實好全球發展倡議,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更好助力各國發展。四是在和平共處中守護安寧穩定,通過對話和協商解決分歧爭端,營造各國共享安全新局面。
作爲博鰲亞洲論壇的“老朋友”,美國前商務部長古鐵雷斯(Carlos Miguel GUTIERREZ)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中國和美國都同意,不能讓基於規則的體系消失。“當前,有一種意識形態認爲,基於規則的體系與民族主義或國家主權有衝突。這種意識形態會讓基於規則的體系走向崩潰,所以中美應共同解決問題。”
除了衆多“老朋友”,今年博鰲亞洲論壇也迎來了諸多“新朋友”。今年是聯合國副秘書長蓋·萊德(Guy Bernard RYDER)首次來到博鰲。他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全球的貿易關係處於微妙的境地,對等關稅帶來衝擊,全球處於動盪時期,但他不認爲世界正走向“去全球化”,也不認爲開放貿易體系會終結,全球仍需要克服分歧、加強合作。
在保護主義陰霾籠罩全球之際,如何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探尋國際合作新空間?“地球村”爲何必須擁抱多邊主義?在全球化的“亞洲時刻”,答案呼之欲出。
全球化“觸手可及”
“扎法爾(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政策顧問)先生的中文越來越流暢了”,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張軍在論壇上笑稱。
在博鰲亞洲論壇這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盛會上,外國嘉賓和記者的面孔隨處可見,他們正是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的生動註腳,也對中國對外開放的走心細節豎起大拇指。
中國正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爲打造博鰲亞洲論壇友好型消費環境,提升境外來華人員的支付服務體驗,中國銀行海南省分行推出支付便利舉措“組合拳”,推動形成“大額刷卡、小額掃碼、現金兜底”的支付服務體系,爲博鰲亞洲論壇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支付環境。
在博鰲亞洲論壇新聞中心,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聽到不少外國記者對中國移動支付的便利性讚不絕口,支付寶、微信綁外卡“so easy”,兩大支付龍頭便利入境遊客的“外卡內綁”服務已支持七大主流國際銀行卡,基本實現了對全球主流銀行卡品牌的全覆蓋。
想用現金也“觸手可及”。外賓在機場就能無感取現,海口美蘭國際機場配備可外卡取現的ATM機,境外來瓊人員可使用Visa、萬事達、運通、JCB和大來等各類境外銀行卡自助取現。
到了博鰲也不用愁。自助外幣兌換機支持美元、歐元、日元等18種主流貨幣現鈔兌換,滿足參會嘉賓“隨到隨換、即時可取”的零鈔需求。在小額高頻現金使用場景,中國銀行主動向博鰲區域酒店、商超、出租車等重點行業發放“零錢包”,滿足與會嘉賓零鈔兌換需求,減少現金找零等待時間。
在博鰲東嶼島上,無人駕駛車穿梭於椰影間,衆多外國嘉賓紛紛駐足打卡,他們也期待“同款”產品早日到他們的國家。
vivo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長鬍柏山對記者表示,中國智造、中國科技創新正在逼近新的爆發臨界點,必將爲世界發展注入新的動能,開啓新的篇章。
“當DeepSeek七天時間用戶破億,MR眼鏡正在建立空間計算平臺,機器人成了工廠車間裡的搬運工,我們看到科幻正在變成現實,智能社會從一個名詞變成實實在在的場景。”胡柏山預計,在中國的創新環境下,未來10年會涌現更多生態級創新,新物種也會層出不窮。商業模式、生產生活方式等舊的範式正在被改變。
過去十年,中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5G基站數量全球第一;汽車的出口量全球第一;中國智能手機品牌總出貨量佔全球近60%,爲全球第一。在胡柏山看來,這些數字背後是中國科技從追趕者到定義者的顯化,是中國科技企業蓄勢待發的景象。
爲何必須擁抱多邊主義?
身處博鰲亞洲論壇,會場內友好的熱烈討論和全球的紛紛擾擾宛若兩個世界。
“2025年將是各方共迎挑戰、謀求轉型的一年。”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周小川認爲,亞洲國家需要積極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塑造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亞洲國家需要共同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
當前多邊合作面臨衆多挑戰。蓋·萊德告訴記者,數十個地緣衝突正在發生,氣候問題愈發嚴峻,貧困現象加劇……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獨自解決今天世界所面臨的問題,各國需要合作。在國際規則遭遇巨大挑戰的困難時刻,有很多全球問題還沒有找到足夠好的解決方案。
隨着世界出現了一些反全球主義者,WTO就像其他的全球性機構一樣遭到削弱。古鐵雷斯表示,很多人都希望回到基於規則的體系,以WTO爲中心,有國際性機構監管貿易、設置貿易規則,確保大家都遵守這些貿易規則。
“全球主義者相信全球治理,相信全球性的機構來制定規則、監管所有人。一個基於規則的體系讓全球可以有自由貿易,如果沒有這樣的體系,就會出現混亂。”古鐵雷斯強調。
蓋·萊德認爲,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所創建的治理架構已經不能適應時代潮流,全球治理系統需要更加現代化,變革迫在眉睫,未來也存在很多機遇。亞洲經濟增長在全球非常有活力,中國在亞洲經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可以帶動其他國家發展,通過技術合作、資金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助力亞洲和世界經濟增長。
在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下,中國堅決支持多邊主義,蓋·萊德認爲這非常重要。中國在包括聯合國的多邊機構中成爲關鍵力量,幫助全球度過現在這個比較困難的時期,中國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非常重要。
以全球化“迎戰”AI時代
隨着全球逐漸迎來人工智能時代,全球化的重要性愈發凸顯。人工智能熱潮火爆全球,但人工智能發展越快,對它的擔憂也會越快地上升,有效加速主義和有效利他主義激烈碰撞,人類需要自救。
合作是避免局勢失控的唯一路徑。蓋·萊德告訴記者,人應該控制技術,而不是技術來控制人,AI時代更需要包容性的全球化,防止技術失控。“四五年前人工智能並不在我們的政策雷達範圍內,但如今,人工智能在全球政策日程上是重中之重,我們需要在人工智能治理上加強對話,保障公平性。”
目前關於AI的全球對話只建立在很少的國家之間。蓋·萊德透露,107個國家沒有參與任何對話,未來AI對話空間需要更具包容性。中國是AI超級大國,DeepSeek掀起市場熱潮,他希望中國在全球對話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助力全球社區更好地進行討論。
AI全球治理需要投入更多精力。蓋·萊德強調,要讓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都參與到AI的治理中,全球需要付出新的努力來縮小鴻溝,建立基礎設施,給人們更多的培訓機會。
如何均衡走進AI時代?芬蘭前總理阿霍對記者表示,背後要考慮兩個維度:縱向的發展和橫向的發展。縱向的發展缺乏公平,一些地區未來肯定會領先,一些國家無法企及,很難能夠趕上。橫向發展應該考慮均衡主義,實現某種程度的公平,讓落後的國家能夠迎頭趕上。怎樣能夠進行更合理的治理,目前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案。
這和早期的移動技術類似。阿霍回憶道,“1983年大家並不瞭解未來移動技術應該有怎樣的指南,但隨後,政策制定者、企業、科學家等齊聚一堂,建立了標準,2000年已經有7億人可以使用移動設備。”
進入AI時代,阿霍認爲,聯合國有時候並不能幫助全球解決AI時代的鴻溝,需要更多的、大大小小的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需要政治、經濟、科學等方面的專家共同組成委員會,坐在一起探討、達成共識。
回顧人類歷史中偉大的技術革命,從蒸汽機到電力,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胡柏山認爲,科學技術真正的成功從來不是機器發出多大的轟鳴聲,而是在這些轟鳴聲裡,普通人臉上的笑容是不是更燦爛了,弱勢羣體的腰桿是不是挺得更直了,人性的光芒是不是更加耀眼了。人文是科技的動力,也是科技的靈魂。無論經濟發展還是社會進步,“科技+人文”缺一不可,未來的答案在人心裡。
面對AI時代的新挑戰,人類如何避免形勢失控?“地球村”需要全球化,需要每一個個體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