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貿易協議“細節難明” 市場爲何照樣買賬?
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儘管特朗普總統最近宣佈的一些貿易協議細節模糊、內容含糊不清,甚至與對方說法相矛盾,但市場依舊反應平穩,甚至表現積極。這種“對模糊沒意見”的態度,背後有其邏輯。
協議雖“含糊”,市場卻覺得“比沒有強”
特朗普政府近期陸續與歐洲、日本、越南等經濟體達成貿易框架協議,但許多協議內容初期都“看不清楚”。細節通常要幾天時間補充,有時還被談判對象“反駁”。
例如,Siebert Financial首席投資官Mark Malek在接受Yahoo Finance採訪時直言:“目前投資者對這些複雜協議的瞭解‘基本上能寫在一張索引卡上’,他們(政府)基本把一切留給我們自己去猜。”儘管如此,他補充說:“市場保持穩定,是因爲總體上釋放出避免最壞結果的信號,‘所以我認爲,在很大程度上,我們是滿意的’。”
市場更關注“最壞情況被避免”這個大趨勢,而不是糾結於協議中是否“說清楚了每一項條款”。
談判仍在進行,細節尚未敲定
目前,美國與歐洲的貿易協議還沒有正式聯合聲明,談判代表還在敲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本。與此同時,美國與印度的談判尚未完成,而與中國的談判正在瑞典繼續,雙方正在爭取將關稅暫停期再延長90天。
中方代表李成剛表示:“中美將繼續推動美國對中國商品的對等關稅暫停以及中國的反制措施。”不過,從已知內容看,協議可能會給消費者帶來不小的影響。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Budget Lab)分析發現,如果目前所有宣佈的關稅政策全部落地,美國消費者將面臨18.2%的平均有效關稅水平——爲1934年以來的最高值。
市場爲何還能樂觀?
儘管關稅成本高企,市場反應卻相對冷靜。Wolfe Research的Tobin Marcus認爲,市場把目前已知的這些協議當作“相較其他可能結果,屬於偏利好的結局”。
他在研報中寫道:“即便細節含糊,這也是一個比其他可能性更樂觀的結果,尤其是將行業關稅降至15%,這是‘好於預期’的。”
他補充說,市場原本期待的是“先升級、後緩和”的邏輯(escalate to deescalate),即先緊張後降溫達成協議。現在市場可能已經轉向一種新的邏輯,即:“escalate-to-escalate-less(繼續升級,但沒有想象中嚴重)。”
“含糊細節”已經成爲特朗普貿易談判的常態
這種模糊的細節處理方式,在多個協議中反覆出現。
本月早些時候,特朗普宣佈與越南達成協議,設定20%的關稅。但彭博社報道,越南方面對此表示驚訝,仍希望爭取更低稅率。
與日本達成的協議中,特朗普提到將建立“新的日美投資機制”,但雙方對這一機制的內容理解完全不同,官方說法分歧明顯。
上週與歐洲達成協議時,特朗普起初表示15%的關稅不適用於特定行業,甚至提到“製藥行業與本協議無關”。
但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隨後表示,製藥、汽車、半導體等行業都將適用15%的關稅。
到了週一,美國白宮也證實了這一說法,並在協議說明文件中寫明:“15%的稅率將適用於汽車及零部件、製藥產品和半導體。”
“有協議”本身比“協議內容”更重要?
Pangaea Policy創始人Terry Haines在Yahoo Finance上表示:“市場看待這些協議的方式是,協議的存在本身遠比細節重要。”
換句話說,投資者要的是穩定預期——而不是精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