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火速提名米蘭擔任美聯儲理事,新主席花落誰家?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上海報道

在美聯儲理事庫格勒意外提前辭職後不到一週,新任理事人選火速出爐。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8月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已選定現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斯蒂芬·米蘭接替剛剛空出的美聯儲理事席位,任期至2026年1月31日。特朗普還稱,將繼續尋找長期的美聯儲職位替代者。

米蘭曾在特朗普第一任總統任期內擔任美國財政部經濟政策高級顧問,擁有哈佛大學經濟學專業的博士學位,是“海湖莊園協議”總設計師。

權宜之計

8月1日,美聯儲發表聲明稱,美聯儲理事庫格勒辭去美聯儲理事的職位,於本月8日正式卸任。庫格勒的理事任期原定於明年1月結束,其提前離職使得特朗普可提前進行新一輪人事任命。

米蘭在美聯儲理事會的任期只有幾個月,特朗普任命米蘭爲臨時理事無疑是“權宜之計”,爲後續提名14年任期的理事甚至下一任美聯儲主席鋪路。

Evercore ISI高級經濟學家兼策略師Marco Casiraghi表示,特朗普選擇米蘭是權宜之計,給自己留出了在明年1月之前做出最終決定的時間。這樣一來,特朗普就不會束縛自己的手腳,在新任美聯儲理事和美聯儲主席人選上能保留一些選擇。

長期以來米蘭一直批評鮑威爾領導下的美聯儲政策。去年米蘭特別反對美聯儲降息的決定,他曾警告稱,那些更擔心勞動力市場風險的“鴿派”官員過於樂意接受通脹率接近3%,而非央行設定的2%目標。去年9月美聯儲將利率從5.3%的20年高位下調,米蘭認爲這提高了高通脹率根深蒂固的風險。

然而,隨着今年特朗普上任,呼籲美聯儲大幅降息,米蘭的立場搖身一變,認爲通脹不太可能成爲問題,儘管當前通脹率與一年前基本持平。

米蘭則辯稱,他去年底反對降息,而現在支持降低利率,這反映了更廣泛的經濟政策格局已經發生變化。“特朗普減稅、放鬆私營行業監管以及增加能源生產的政策組合將推動物價下行,從而抵消關稅帶來的暫時性上漲。”

美聯儲主席花落誰家

目前,市場認爲美聯儲理事沃勒、凱文·哈塞特和凱文·沃什很有可能接替現任主席鮑威爾,在三人當中,華爾街認爲沃勒可能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接替鮑威爾的提名人被視爲特朗普的盟友,市場可能出現更負面的反應。

資產管理公司Janney Capital Management固定收益策略主管Guy LeBas指出,沃勒在美聯儲任職期間表現出了靈活且行動迅速的特點,且過往在政策立場上並未明顯傾向於鷹派或鴿派。

如果現任美聯儲理事沃勒最終被特朗普選中,或將體現美聯儲領導層的延續性,從而帶來積極的市場反應。如果接替鮑威爾的候選人被視爲與特朗普立場更爲一致,則可能引發負面反應,市場會質疑美聯儲的獨立性。

雖然特朗普對美聯儲,尤其對鮑威爾持非常負面的態度,但野村全球宏觀研究主管及全球市場研究部聯席主管蘇博文(Rob Subbaraman)認爲,特朗普很難影響美聯儲的政策,美聯儲有很多保障措施和強大的制度基礎,美國政府很難真正控制貨幣政策。

一方面,無論特朗普選擇誰,都必須得到參議院的批准。另一方面,貨幣政策並非僅由美聯儲主席決定,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有19名成員,12名有投票權。即使特朗普任命了一個能按他意願行事的美聯儲主席,也不清楚這是否足以影響整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未來也有一些風險,蘇博文對記者表示,明年鮑威爾卸任後,美聯儲可能會迎來一位與特朗普立場更一致的新主席。雖然美聯儲失去獨立性並非基本預期,但風險已經升至幾十年來的高點。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對美國經濟和市場將非常不利。如果利率過低,通脹風險會上升,外國投資者也會對美國資產失去信心,長期利率會上升,美元下跌。

分歧加劇

不管誰最終成爲下一任美聯儲主席,分歧加劇已經不可避免。

7月30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結束爲期兩天的貨幣政策會議,宣佈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維持在4.25%至4.50%之間不變,這是今年美聯儲連續第五次決定維持利率不變。

在利率決議後的新聞發佈會上,鮑威爾表示,現在就斷言美聯儲是否會像金融市場預期的那樣在9月下調聯邦基金利率還爲時過早,美聯儲尚未就9月利率做出任何決定,“將在下次議息會議前夕參考有關經濟的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30多年來首次有2位美聯儲理事在利率決議中投反對票,負責美聯儲監管事務的副主席米歇爾·鮑曼和沃勒均投下反對票,二人均由特朗普任命,傾向於降息25個基點。

鮑曼表示,目前適合逐步從適度緊縮的政策立場向中性水平轉移,以主動防範經濟進一步惡化及就業市場受損的風險。由於美國需求疲軟以及勞動力市場的脆弱表現,美聯儲應當更關注就業風險。

美聯儲主席熱門候選人沃勒也強調,儘管勞動力市場表面看起來良好,但考慮到預期的數據修正,私營部門就業實際增長几近停滯,且其他數據表明勞動力市場的下行風險增加,美聯儲不應等到勞動力市場惡化後才降息。

鷹派官員則警告更嚴重的通脹風險。亞特蘭大聯儲主席博斯蒂克表示,他仍預計今年會有一次降息,對關稅僅帶來一次性價格衝擊的說法持懷疑態度。關稅政策的頻繁變化、廣泛覆蓋範圍以及對供應鏈的重新塑造,使得消費者對價格上漲的擔憂更加持久,這恐怕將進一步推高通脹預期。

與此呼應的是,8月7日紐約聯儲發佈的消費者預期調查顯示,儘管美國家庭對當前及未來財務狀況普遍感到樂觀,但他們對通脹的長期預期在7月顯著升溫:對未來一年通脹率的預期從6月的3%小幅升至3.1%;對未來三年通脹率的預期維持在3%;對未來五年通脹率的預期升至2.9%,爲今年2月以來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