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石油外交”:想讓中國買單,底氣何來?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多次公開表示希望中國增加從美國的石油採購量,這一訴求背後交織着經濟利益、地緣政治博弈和能源戰略競爭的多重邏輯。從其言論的具體背景和潛在動機來看,這一表態既是美國能源產業現實需求的反映,也是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能源貿易重塑中美關係的一次策略性試探。
一、美國能源過剩與中國市場的戰略價值
作爲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美國2025年原油日產量已突破1343萬桶,頁岩油革命帶來的產能擴張使其面臨嚴重的出口壓力。尤其是得克薩斯州和新墨西哥州的頁岩油產區,產量佔全美總量的60%以上,而中國作爲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2024年進口量達5.1億噸,其中僅1.74%來自美國,這一市場份額顯然與美國的產能規模極不匹配。
特朗普的訴求直接指向緩解國內能源產業壓力。2025年3月中國對美石油採購量同比銳減90%,從峰值2900萬桶/月降至300萬桶/月,導致美國原油庫存持續攀升,儲存設施接近飽和。這種局面不僅影響能源企業利潤,更威脅到特朗普核心支持者——美國頁岩油產區的政治獻金來源。因此,推動中國擴大采購成爲特朗普政府安撫能源利益集團的必然選擇。
二、地緣政治博弈中的能源牌
特朗普將中東停火與中國能源安全強行掛鉤,試圖塑造“施恩者”形象。在以色列與伊朗衝突停火後,他宣稱“正是美國的果斷行動保護了中國能源利益”,暗示若沒有美國斡旋,伊朗可能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切斷中國石油供應。然而,這一邏輯存在明顯漏洞:伊朗從未真正計劃封鎖海峽,且中國前十大原油供應國中伊朗並未上榜,美國僅以4.7%的份額位列第十。
更深層的動機在於離間中伊關係。伊朗80%的石油出口流向中國,且雙方正推進人民幣結算和長期供應協議。特朗普試圖通過釋放“允許中國購買伊朗石油”的信號,暗示伊朗供應可能因美國製裁或軍事威脅而不穩定,進而誘導中國轉向美國頁岩油。這種“胡蘿蔔加大棒”的策略,本質是將能源作爲地緣政治工具,削弱中伊戰略協作。
三、中國能源戰略的定力與反制
中國對特朗普的訴求表現出明確的戰略定力。外交部多次強調“將根據自身利益採取合理能源保障措施”,這一表態背後是中國早已形成的多元化供應體系:俄羅斯管道運輸佔31.5%,中東傳統夥伴提供22.8%,美國僅作爲貿易平衡工具佔3.7%。這種佈局使中國在應對外部施壓時具備充分彈性。
在具體行動層面,中國通過三大策略應對:一是深化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2024年中俄原油貿易量增長12%,並簽署《2030年前能源合作路線圖》;二是推進人民幣結算,2025年一季度伊朗對華石油出口中人民幣結算比例已達65%;三是加強國內能源開發,2025年前五個月原油產量同比增長1.3%,對外依存度降至72.2%。這些措施從根本上降低了美國能源牌的威脅性。
四、國際油價波動下的博弈空間
2025年6月國際油價的劇烈震盪爲雙方博弈增添變量。受以伊衝突影響,WTI原油期貨一度衝高至78美元/桶,但隨後回落至65美元/桶。這種波動既增加了中國採購成本的不確定性,也爲美國頁岩油提供了價格窗口——當油價高於60美元/桶時,美國頁岩油開採具備經濟可行性,而中東原油在40-50美元區間更具競爭力。
中國的應對策略顯示出靈活性:在油價高位時,通過增加俄羅斯管道油進口穩定供應;在價格回落時,適度擴大美國頁岩油採購以平衡貿易。這種動態調整既保障了能源安全,又避免對單一來源形成依賴。而美國若想擴大在華市場份額,需在價格、運輸成本等方面展現更多誠意,而非單純依靠政治施壓。
五、中美能源博弈的長期趨勢
特朗普的訴求本質上是試圖重構石油美元體系。美國國家情報部門報告顯示,若霍爾木茲海峽被封鎖,油價可能飆升至150美元,這種極端情境下美國頁岩油的戰略價值將凸顯。但中國通過能源轉型和人民幣結算,正加速瓦解這一體系——2025年中國光伏和風電裝機容量佔全球35%,中俄伊三角能源聯盟初具雛形。
未來博弈焦點將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美國能否通過關稅減免、出口許可放寬等政策提升頁岩油競爭力;二是中國在中東能源合作中能否進一步擴大人民幣結算份額;三是全球能源轉型速度是否超出傳統石油利益集團預期。從目前趨勢看,中國的多元化戰略和能源自主權提升,正使美國的能源牌逐漸失去效力。
特朗普的訴求揭示了一個深層矛盾:美國試圖通過傳統地緣政治手段維護能源霸權,而中國正以能源轉型和多邊合作爲武器重構全球能源秩序。這場博弈的最終結果,將不僅影響中美關係走向,更可能決定21世紀全球能源治理體系的基本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