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智慧農業有落差?審計處點名4大系統「停在行銷層面」
桃園市審計處指出,「智慧農耕團」的部分系統仍停留在資訊化層面,尚未全面依規範整合感測數據。農業局則說,將依農業部標準推動資料格式統一,並鼓勵農民導入數據轉換模組,提升跨場域整合與應用效益。(桃園市政府提供)
桃園市政府爲推動智慧農業,於2023年率全國之先成立「智慧農耕團」,至今累計投入經費逾5228萬元。遭審計處指出,部分資訊系統仍處初期建構階段,尚未全面導入感測資料格式標準與測試規範,需強化技術應用與數位化程度。農業局迴應,已着手整合不同廠商設備的資料格式,並將依農業部規範納入補助計劃,並鼓勵農民透過數據轉換模組提升整合效益。
審計處表示,農業局推動的「桃園好農遊」、「桃園好農」、「野生動物處置案件資料庫數據管理」及「樹木疫病線上通報」等系統,雖有助農業旅遊、產品行銷及生態保護,但多停留在資訊化與行銷層面。
另在智慧青農示範場域方面,審計處說,農業局補助22處建置環境感測設備與控制裝置,但受補助場域尚未依農業部所制定的「智慧農業感測資料格式標準」串接資料,導致農業局自行開發的「智慧農業防災決策平臺」無法有效整合環境數據,未能發揮加值應用成效。
審計處也說,農業局雖於2023年建置防災決策平臺,具備即時監測與預警功能,能聚焦桃園轄區農業風險,但仍缺乏智慧農業應有的風險管控與損失預警模式,建議市府應以前瞻思維,積極運用生成式AI技術,提升災害預警能量,確保農民收益。
農業局表示,局處補助轄內示範場域建置的感測設備,多由不同廠商提供,現階段部分設備資料欄位及傳輸格式正積極尋求統一解方。未來將依農業部「智慧農業感測資料格式標準及測試規範」規定,將資料格式要求納入「智慧(科技)農業專案補助計劃」,作爲新設或汰換設備的必要條件。
農業局也說,後續將同步鼓勵既有設備農民採行數據轉接或格式轉換模組,以利後續資料共享與加值利用,提升跨場域整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