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醫院玻璃陶瓷噴塗新突破 促進骨細胞存活強化人工植牙

▲衛福部桃園醫院玻璃陶瓷噴塗新突破,由左至右:查道瑜醫師、曾建福主任、姚又勤醫師、黃偉倫醫師。(圖/桃園醫院提供)

記者楊淑媛/桃園報導

人工植牙的長期穩定與成功率,向來是臨牀牙科與材料科學的重要課題。衛福部桃園醫院牙醫部攜手臺北醫學大學、華藝牙技牙體技術所,以及日本國立廣島大學跨國合作,研發出創新的「玻璃陶瓷噴塗」(Glass–Ceramic Spray Deposition, GCSD)技術,能有效提升氧化鋯植體的表面生物活性,促進骨細胞附着與存活,進而增進植牙長期穩固性。

衛福部桃園醫院26日表示,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Functional Biomaterials》(影響因子 5.2),展現臺灣在牙科材料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傳統人工植牙多采用鈦金屬與氧化鋯材質,其中氧化鋯兼具高強度與優異美觀性,逐漸成爲臨牀熱門選項。其表面過於光滑,缺乏足夠的生物活性,限制了骨細胞的貼附能力,進而影響骨整合(osseointegration)效果。

此次研究團隊透過「玻璃陶瓷噴塗」GCSD技術,成功在氧化鋯表面生成一層緻密玻璃陶瓷塗層,使表面能與親水性顯著提升,形同建立「生物友善界面」,爲細胞提供更理想的附着環境。

實驗數據顯示,經「玻璃陶瓷噴塗」GCSD處理的氧化鋯具備優異的生物相容性,不僅無細胞毒性,更能促進骨細胞增生與貼附,其骨結合效果可與目前臨牀標準的鈦金屬材料相比,甚至在部分測試條件下更爲優異。研究團隊並指出,此技術不僅限於牙科領域,未來更可望擴展至齶面外科及骨科植入物,開啓跨領域應用契機。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牙醫部主任曾建福強調,此次技術突破不僅補足了氧化鋯植體在穩定性上的不足,也兼顧美觀需求,對於年輕患者或對外觀高度重視的族羣,將是更具競爭力的植牙選擇。曾建福指出:「玻璃陶瓷噴塗的臨牀應用,有機會大幅提升氧化鋯植體的成功率,並延長使用年限。」

桃園醫院牙醫部醫師姚又勤說明,這項技術的優勢在於製程簡單,不會增加臨牀操作的負擔,卻能顯著提升植體與牙槽骨的結合度。姚又勤表示:「若能進一步透過臨牀試驗驗證,「玻璃陶瓷噴塗」GCSD 將有望成爲新一代人工植牙材料的標準處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