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藝文場館收支落差大 民代促市府盡量縮小差距

桃園市立兒童美術館去年4月進館人數達7萬名,紀錄至今難破。記者陳俊智/攝影

桃園藝文空間越來越多,部分場館熱度隨新鮮感與實施收費漸退,民代發現文化局兒童美術館人潮不如開幕初期,客家事務局也有許多場館營運呈赤字,憂未來市立美術館與其他老舊廳舍整建後的效益,呼籲市府即便藝文非以營利爲目的,也要儘可能做到收支平衡。

桃園市議員錢龍發現文化局前幾次工作報告顯示兒美館今年2月到8月進館人數只有3.1萬名,但最近定期會工作報告又說今年7、8月進館人數達4.1萬名,數據兜不攏,後來文化局解釋是資料輸入錯誤,7、8月進館人數爲4.1萬名無誤。

文化局雖澄清工作報告錯誤,但實際數據也顯示兒美館在去年4月開館創7萬人造訪記錄後,陸續幾個月人潮只有4、5萬名,去年9月開始收費,人數下滑至每月1.5萬名。

錢龍表示,希望市府任何場館都能穩定提升發展,想要達到這個目標,數字是重要指標,盼文化局清楚掌握。

桃園市議員林政賢則指客家局轄下7大藝文場館去年僅客家茶文化館有盈餘,其他均爲赤字,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去年收入甚至只有1千元,有待改善;議員於北辰說,雖然藝文場館不以營利爲目的,但應儘量提升人氣,做到收支平衡;議員張碩芳則建議場館可多角化經營,日本藝文場館利用空間販售二手商品、在地農特產都有成功案例可參考。

文化局表示,兒美館目前每月進館人數穩定,未來市立美術館落成後,可望發揮加乘效應,其他場館透過活動與產業鏈結也有明顯成長,未來會透過民間營運或公私協力共管方式強化營運,以達永續發展。

客家局則說,7大館舍已針對特自特色強化文化品牌,透過各式活動曝光,人潮已有明顯成長,今年總參觀人數可望成長2成,收支短差則可望縮短2成,未來會持續透過魯冰花節、桐花祭、海客文化藝術季與客家音樂節等活動持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