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民卡挨批整合不力 研發單位怪罪大眾運輸硬體
桃園市民卡挨批虛實整合不力,負責研發的桃園市智發會回擊審計單位拿實體卡、虛擬卡相比不正確。記者陳俊智/攝影
桃園市民卡APP停用1年多,今年1月改版重新上架,號稱虛實整合更便利,但桃園審計處發現新款APP無法享受實體卡乘車優惠與使用敬老愛心卡等社福點數,應檢討改善;桃園市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則稱,系統已能支援技術,是運具車機設備硬體無法搭配。
桃園市民卡前年10月曾因優惠店家銳減被民衆詬病實用性不足,去年初又傳APP當機事件引民怨,市府智發會最後下架APP,對外稱「市民卡2.0」會結合敬老愛心卡、學生證的功能與福利優惠,使用會更便利,原定去年下半年推出,但因手機系統商審查拖延,今年1月17日才亮相。
桃園審計處調查,桃園市民卡2015年至今髮卡量逾265萬張,扣除停用,有效卡現爲196萬餘張,但福利設施須使用實體卡,致生一人多卡情況,甚至有人同時具愛心卡和愛心陪伴卡2身分,加上轉學、休學種種因素,最高1次持有7張卡。
審計處認爲市府應落實桃園市民卡整合歸戶,減證便民,但負責開發的智發會主委廖修武認爲審計處拿實體卡與虛擬卡「不正確」。
廖修武表示,桃園市民卡APP主要功能在於推廣市府相關政策與活動,提供市民單一會員就能申辦市府多項行政業務的管道,例如APP會不定期推播文化局的展演節目,透過APP繳路邊停車費也有折扣優惠。雖然APP已具備掃碼支付功能,但掃碼乘車只是附帶功能,主要還是推市府活動,實體卡仍有存在必要,目前也持續發行。
廖修武說,APP在研發階段有考慮感應付款功能,但該技術目前只適用於安卓系統手機,蘋果IOS沒支援,爲避免偏頗,所以放棄。不過,APP已能顯示QR碼與二維碼,具掃碼付款功能,目前無法使用社福點數乘車,主因在於大衆運具硬體設備無法掃碼,只要運具硬體持續更新,APP就能發揮作用。
桃園市民卡挨批虛實整合不力,負責研發的桃園市智發會回擊審計單位拿實體卡、虛擬卡相比不正確。記者陳俊智/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