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男童遭虐死⋯媒體稱社工僅陪玩 衛福部澄清:陪玩者是志工阿姨
衛福部今天指出,桃園疑似被虐死男童家庭,原先就是家防中心服務個案,媒體報導所稱的陪玩者,是社工媒合的民間志工,在孩子等待家長回家時提供陪伴。本報資料照片。
桃園市1名男童在浴室昏倒,急救4日後身亡,因醫療人員發現其身上不明傷勢,通報家防中心介入,依重大兒虐案件處理。不過,鏡週刊昨天發佈報導,稱社工未落實訪視,僅在社區大廳「陪玩」。對此,桃園市政府澄清並非事實,衛福部今指出,該案家原先就是家防中心服務個案,媒體報導所稱的陪玩者,是社工媒合的民間志工,在孩子等待家長回家時提供陪伴。
衛福部保護司表示,根據桃園市社會局提供資料,該名疑似受虐男童是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服務個案,生長在繼親家庭,且爲特殊需求兒少,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社工自113年4月起開始服務案家,除提供親職教育,也安排當男童接受身心科治療,陪同男童就醫,並安排定期心理諮商輔導,且每月定期訪視,均有進入案家服務。
週刊報導質疑社工疏忽,引發社工界討論,有社工發文質疑,每次社會案件發生,社工都成爲咎責對象,還被媒體當成流量提款機。社工每人需要服務多名個案,常藉由媒合不同資源,增加對個案的關懷力量。衛福部保護司指出,媒體報導「陪玩者」,其實是社工媒合的民間志工,爲家扶基金會人員,目的是「用愛包圍」方式協助案家,因此社工未進家門並非事實。
衛福部保護司指出,社工服務沒辦法非常密集,本案男童未上課後安親班,且無親人在家,因此住家附近的「志工阿姨」,會和男童約好,在社區大廳或周邊公園陪伴,等待家長回家,盼男童不要落單,這與媒體報導所指完全不同,社工並非只做表面功夫,而是儘可能媒合資源,協助個案。
衛福部保護司官員指,本案因男童死亡,屬重大兒虐案件,依規定地方政府衛生局需於1個月內提出重大兒虐報告至中央,衛福部會檢視報告內容,針對涉及通案情況,或與法律、制度、程序有關環節,舉行檢討會議。由於本案桃園市政府啓動檢警早期介入偵查機制,現已進入偵查程序,檢討會議會在檢察官釐清死因,向地院起訴後執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