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男童疑遭虐死⋯社工卻被質疑 工會嘆「社工非英雄」:盼不要獵巫
桃園市一名國小三年級男童日前在家中浴室昏倒,4天后身亡。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桃園市一名男童昏倒後身亡,被醫院發現身上多處傷痕,通報爲兒虐案件。不過,近期鏡週刊報導,社工「只陪玩」,在案發後檢討社工,讓社工界相當無奈,多名社工在社羣發文表達遺憾。臺北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副理事長沈曜逸說,不少基層社工看到指責社工的訊息相當無奈,近期各界「只要出事、必罵社工」,已導致許多人離開職場,呼籲民衆理解社工「不是英雄。」
媒體報導引述鄰居說法,稱社工只陪男童在社區大廳玩耍,未進到個案家中訪視,不過,桃園市政府、衛福部均出面澄清,陪玩者是志工而非社工。沈曜逸則說,社工即使是從事「陪玩」,也不是單純只有玩耍,而是把握與孩子互動機會,瞭解其身心狀況、活動力、認知情況、表達能力,以及與人互動時是否畏懼等,判斷個案情況,是「邊玩邊做處遇」。
出事男童爲桃園市家防中心自113年開始服務的個案,社工除提供親職教育,也安排當男童接受身心科治療,並安排定期心理諮商輔導,且定期訪視,還媒合志工增加資源挹注。沈曜逸表示,社工已盡力連結資源,即使真的發生新聞所說,社工被拒於門外的情況,這也是因爲案家容易對社工有防備心,加上社工沒有強制力,確實會有難以進入案家情況,必須將孩子帶到外面提供服務。
沈曜逸表示,希望大家更清楚社工工作內容,並認知社工服務有其極限,雖已盡力,但無法像英雄一樣,救起每一位孩子,盼各界不要只是出事,就厭惡社工,把社工罵得很慘,這已導致近期已愈來愈多社工提出,只要發生社會案件,社工就被各界咎責,讓他們想離開職場。
沈曜逸強調,若主管機關了解相關情況,應出面爲社工平反,媒體報導前也應多釐清真相,與相關單位溝通求證,更希望社會冷靜、不要獵物,「社工不是神,已經很盡力了,並非如外界認爲都沒用」,各界多給社工包容空間,每一位社工才能做得長久,執行在社會安全網各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