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躺平、杜甫吐苦水 文學課翻轉傳統教學模式
中山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史課程,學生化身Podcast創作者,讓文學史在聲音平臺找到新的發聲管道,展現文學經典在當代的共感與活力。(中山大學提供)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推出的「中國文學史」課程成果發表日前登場,學生化身Podcast創作者,以創意與數位敘事翻轉古典文學教學模式,不僅讓陶淵明、杜甫等詩人「開口說話」,更結合時下流行議題,讓文學史在聲音平臺找到新的發聲管道,展現文學經典在當代的共感與活力。
課程由中山中文系副教授羅景文規畫,鼓勵學生跳脫傳統聽課、背誦框架,從文本出發,創作Podcast節目,將經典重新詮釋、轉化爲能與大衆溝通的內容。羅景文指出,此教學實踐希望學生從知識接受者變爲內容創作者,藉由主題設定、腳本撰寫、錄音剪輯等過程,深化對古典文學的理解,並培養跨領域創作與溝通能力。
成果中多數團隊選擇將古代文人的處境對照當代青年處境,「我不想上班」小組將陶淵明視爲「古代躺平代表」,模擬他寫出「現代辭職信」,呼應青年拒絕職場壓榨的心聲;「荒唐bar」小組將錄音間化身深夜酒吧,王維、李白、杜甫大吐官場苦水;「杜甫的斜槓人生」則讓杜甫穿越時空,談高房價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背後的居住焦慮。
《紅樓夢》也成爲學生重新理解現代職場的切入點,「賈府的生存指南」團隊分析小紅與劉姥姥如何在職場與人際中求生存,展現經典文本的應用潛力。「愛探險的東坡」團隊以卡通模式描繪蘇軾流放黃州的旅程,並轉化爲人生探險的幽默版本;另有團隊透過CP視角重新審視元稹與白居易的詩友情,讓古文人形象貼近Z世代的想像。
課程最終產出9集Podcast,學生普遍反映這門課讓他們首次感受到文學史不再是「死知識」,而是能與自身生活經驗連結的活素材。課程也讓古典文學在數位世代中,以全新方式被「聽見」,展現文學跨時代的生命力與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