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學習!基隆八斗高中翻轉教育 打造原民文化新課堂
▲當生活走進課堂!八斗高中以在地智慧翻轉原民學習。(圖/記者郭世賢翻攝,下同)
記者郭世賢/基隆報導
教育不只侷限於教室,生活中的每一段經驗與文化傳承,往往纔是最深刻的學習來源,本週「基隆Podcast」主持人餘治明邀請八斗高中原住民族實驗班導師潘育文老師與學生林姿萱,共同探討八斗高中原民教育的願景與實踐,從語言、文化、建築到升學規劃,也揭露出八斗原民實驗班在113學年度100%錄取國立大學的實力,及全國18歲以下通過族語中高級認證第1名的耀眼成績,一窺原民實驗教育基地的面貌。
談及學生未來的發展,潘育文老師指出,根據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三年前的調查,族語老師的平均年齡已達55歲,如今已接近58歲,預估再過7年將有大批老師退休。而此時八斗高中正培養15歲的學生深入學習阿美語,未來無疑將成爲母語教師的接棒主力。他自信地說,未來全臺灣若需要阿美語老師,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基隆,因爲我們正建立全臺最堅實的族語人才庫。而透過實驗班的課程教學方式,我們可以很有自信的說,學生除了在求學過程中進行知識的積累,更在過程中找到、堅定了未來的方向,在升學成果上,113學年度原住民族實驗班共12位學生畢業,除3位學生選擇就業以外,其餘9位學生,皆透過特殊選才錄取國立大學,展現100%升學實力。
▲基隆市府發言人餘治明(左)、八斗高中原住民族實驗班導師潘育文老師(右)、學生林姿萱(中)。
在語言教育方面,八斗高中也展現出令人驚豔的成效。由於基隆原住民學生中超過9成爲阿美族,校方得以系統性推動母語教學。不同於一般學校一週僅有1節的本土語課,八斗原住民族實驗班每週安排3至4節母語課程,並於夜間進行1小時的集體練習,讓母語真正融入日常生活。這樣的課程安排,讓八斗高中在族語中高級認證創下驚人成績,全國平均通過率僅約10%的情況下,八斗高中學生的通過率高達30%;更常年奪下全國18歲以下族語認證第1名的殊榮
潘育文老師指出,原住民族實驗班的價值在於「開放與探索」,不預設答案,讓學生在三年中逐步摸索自己的興趣與方向。他強調,這不只是爲原民學生設計的實驗班,而是一個讓所有孩子都能找回熱情與潛能的教育實驗場。實驗班融合族羣文化與現代教育,打造「沉浸式原民文化場域」,學生從部落建築的實作與修繕中學習木工技巧、瞭解結構邏輯,更在過程中培養出協作、溝通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潘育文指出,這些建築不是展示品,而是學生親手搭建、實際生活與照顧的空間,學生在這裡學習的不只是技能,更是在實踐中體會文化的意義與生命的連結。
林姿萱同學透過特殊選才錄取中央大學文學院學士學程與國立臺南大學生態暨環境資源系,最後選擇就讀臺南大學生態系。她說,這個選擇來自於一次返鄉教育的經驗,透過進行林相觀察、繪製森林剖面圖,讓她對於生態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林姿萱堅定地說:我想打破大家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原住民不是隻有唱歌跳舞。我們的祖先上山種植、建築、管理土地,擁有豐富的知識和技能,我們可以是森林學者、生態學者、農業與建築的專業人才,讓傳統知識與現代學科真正結合,展現出原民教育與文化的新樣貌。
基隆的八斗高中原住民族實驗班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文化學習場域,白天穩固基礎學科與文化素養的課程,課後學生們在搭建的建築中,以族語交流、生活、學習,讓原民文化不再只是課本知識,而是真實融入日常。這樣的教育模式,不僅讓阿美族語在校園中自然流動,也讓八斗高中成爲基隆原民教育中最耀眼的實驗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