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跨味新創」新住民用家鄉料理當媒介 彼此靠近的路
▲楊萬利老師說,她透過料理和故事,讓臺灣人走進緬甸街。(圖/協會提供)
記者楊淑媛/桃園報導
來自緬甸的楊萬利老師於桃園「跨味新創-移動式新臺女力、體驗經濟行動計劃」課程,說起10歲來臺,曾被誤解、帶着創傷的童年,每每都淚流不止!因此,她用家鄉料理和故事當媒介,讓一道道媽媽的味道、家鄉的香料、和歌曲及舞蹈,透過敘述和對話,成爲彼此靠近的路。
▲楊萬利老師(前排左三)的「新住民女性生活故事與料理記憶」課程。(圖/記者楊淑媛攝)
「跨味新創」課程策劃人、由米整合行銷執行長楊禮琳說,更平權、更多元的臺灣,不只需要「看見差異」,更要「欣賞差異」,願意伸手,也願意被牽手。她一直相信社會設計可以很溫暖、可以充滿文化、同時親民易理解;當一盞盞微光相連,女孩們在一起就有了「心」的方向。
▲小瑪老師心得分享。(圖/記者楊淑媛攝)
歷史與文化作家黃偉雯(小瑪老師)說,她利用國慶連假,參加關注已久的回鄉辣東南亞文化基地的楊萬利老師的「新住民女性生活故事與料理記憶」課程,之前雖然聽過萬利老師的podcast還有一些課,但這次現場感染力特別強!
尤其是,對於楊萬利老師說起,爲什麼她在多年前,開始透過故事和活動,讓臺灣人走進新北緬甸街,搭起讓更多臺灣人認識緬甸文化的銜接橋樑,這一段令她很感動;其實在我們的身邊有不少新住民或來臺唸書或工作的朋友,每每笑談文化差異時,相信已承受過很長時間自我認知的矛盾期,透過各種方式自我消化後,才能重新在和大家侃侃而談。
▲桃園市新移民女性關懷協會榮譽理事長楊慧青(左二)致贈感謝狀給楊萬利老師(左三) 。(圖/記者楊淑媛攝)
桃園市政府婦幼局辦理「跨味新創-移動式新臺女力、體驗經濟行動計劃」,11日第二堂課程,於桃園市新移民女性關懷協會辦理,邀請來自緬甸的楊萬利老師主講,有來自越南、泰國、緬甸、印尼、中國與臺灣(閩/客)不同國家和族羣女性參加。
主辦單位市府婦幼局表示,桃園市新住民人口數至今年4月底,已達6萬9510人,「跨味新創-移動式新臺女力、體驗經濟行動計劃」,邀請北臺灣的新住民女性、喜歡多元文化的臺灣女性與新二代參加,用創意開啓女性的文化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