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空污改善見效 酸雨減緩、空品大躍進

桃園市環保局致力推動空污防範,近期資料顯示桃園市雨水pH值由2018年的4.7改善至去年的5.37,成效斐然。(圖/桃園市環保局)

桃園市環保局長期推動空氣污染防制政策,依據環境部監測資料顯示,桃園市酸雨狀況已大幅改善,尤其是過去酸雨較爲顯著的中壢測站,雨水pH值由2018年的4.7改善至去年的5.37。環保局長顏己喨指出,環保局以源頭減量、科技治理及資訊公開的方式有效減緩酸雨問題。

環保局表示,桃園市府自1993年起即委託中央大學教授林能暉的研究團隊於桃園市境內建置酸雨監測網,今年2月完成長期監測分析,確認酸雨改善與硫氧化物排放管制成效密切相關,並將成果發表於國家環境研究院環境調查研究年報,顯示整體環境品質明顯改善。

顏己喨說,在源頭減量方面,針對固定污染源加強稽查與許可管理,特別針對排放硫氧化物的設施,推動改燃天然氣、增設脫硫設備等,降低硫氧化物的排放量,同時藉由補助與政策誘因,協助業者導入節能減碳技術。針對移動污染源方面,市府也推動電動車輛與公共運輸升級,並加速汰換高污柴油車,搭配路邊排煙檢測、車輛定檢制度及環保駕駛宣導,降低車輛排放對空氣品質的影響。

顏己喨也說,在科技治理方面,環保局於營建工地導入AI揚塵辨識系統,透過即時影像與氣象資料自動啓動灑水設備,降低施工期間產生的粉塵污染,大幅提升營建工地的環保水準,顯現AI科技導入環境治理的具體成效,也榮獲許多國際環境治理大獎,備受肯定。

顏己喨說提到,在資訊公開方面,環保局將持續強化空品感測網建置,除原有13處監測站外,亦擴展至更多社區及學校,同時推動「桃園空品即時查詢平臺」,讓市民可即時掌握空氣品質,提升民衆環保意識與參與度。

根據統計,桃園市PM2.5年平均濃度自2015年20.9µg/m3降至去年12.2µg/m3,降幅達41.6%,已接近國家空品標準的12 µg/m3,足見空污改善成效卓着。酸雨部分,自2018年至今7座測站各站年平均pH值高於酸雨定義值5.0,去年更是達到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