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晴山 江派山水畫了得
陶晴山,《龍洞》,80 × 60cm,1995年。(圖片提供/陶晴山)
陶晴山,《陶芸樓遊烏來詩》,行書,2007年。(圖片提供/陶晴山)
在山水畫創作中如何「造境」是落筆前最重要的思量,攸關在畫面上呈現哪樣的一方天地,謂之畫境。陶晴山認爲,所謂「境」指的是對書畫的稟賦與悟性,這些都要透過勤做學問及不斷實踐去養成。而高明的畫家情與理的協調至關緊要,因爲情能生境,境能生情,要做到用情而不溺於情,取境而不滯於境。
藝評家熊宜敬曾評論,寫生與造境是陶晴山繪事上相輔相成、相互爲用及一體兩面的最重要元素,然造化心源全在「意境」的鋪陳。他說,陶晴山用讀萬卷書以蒙養內蘊,是「意」的汲取;行萬里路以觀察自然,則是「境」的錘鍊。「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陶晴山的書畫道途中歷久彌新。
書香世家出身的陶晴山,父親是臺灣最早畫會「七友畫會」的成員陶芸樓,長兄陶一經爲知名書畫家,其自幼受家學薰陶,詩文、繪畫習自渡海大家鄭曼青、高逸鴻等,更於初中時期逢江兆申至基隆高中任職,有幸拜入惜才的江先生門下接受正規、有系統的書畫教育。打小對書法頗爲自負的陶晴山回憶,當年學校皆授顏真卿及柳公權楷書,「江老師望着我整本評優的書法簿告訴我,這樣寫會走不出來,你去臨歐陽詢吧!」自此,在陶晴山案頭牆上就貼着歐陽詢的字帖,每日勤學苦練筆法嚴正的〈九成宮醴泉銘〉。
筆墨最終呈現思維
問書畫應如何精進?陶晴山提及江兆申曾言,「習畫首重人品,其次讀書。」另有次陪同江老師拜見張大千,大師除言簡意賅教授畫技外,特別叮囑要多看書。他說,這些都傳達出要成爲文人畫家該具備的本質及內涵,那就是做學問。當把學問做好,眼界及人品會提升,書畫的成就自然高。陶晴山強調,好比畫大自然景色,每個人的佈局、筆墨最終呈現的還是自己的思維和底蘊。此外,他認爲筆墨是中國繪畫的精髓所在,故不會畫畫,書法略缺韻味,不會書法,畫中少點情趣,這就是「書畫同源」,如同一幅山水畫拿掉了顏色及烘染,就剩下線條,當線條有筆氣和生命力,畫作就能達到氣韻生動而有趣。
55歲陶晴山退休,開始做學問後的行萬里,走遍國內外名山大川,單黃山就去過7次,將恢宏壯闊的自然奇景與自我的山水意境相融,讓作品在靈動秀麗中不失柔情,巍峨奔放外更顯氣勢。作品〈龍洞〉重筆、重墨,在虛實與濃淡襯托之間,整體造境豐富而奇峰巍巍,尤其在山石的刻畫中不斷運用皴法顯露磅礡的綿延山勢,彷彿他的皴是活的。而〈錄先父陶芸樓遊烏來詩〉行書,蒼勁多姿,筆勢縱橫,用筆的虛實、粗細及枯潤變化有度,頗得靈漚館風姿。
品嚐珍饈滿大街走
採訪臨了,陶晴山聊起美食,憶起當年獲贈被譽爲「中華談吃第一人」唐魯孫的著作,自此不僅愛吃也好吃,60歲後漸爬不上高山便想那就進入煙火人間,吃盡兩岸美食吧!他說,「爲吃我曾經待在上海月餘,每天滿大街走就爲品嚐當地珍饈」,因爲美食是門藝術,講細節、重功夫、稟傳承,某種程度與書畫藝術相仿。看着談書畫時嚴謹肅穆的莊重,再轉爲聊美食時口沫橫飛的歡愉,讓人不禁讚歎他真是位雅趣的樂活老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