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致病源頭在大腦 醫:早睡、紓壓才能控糖
研究發現,當腦內神經傳導物質變少,食慾、壓力都被牽動,最後才讓血糖失控,導致糖尿病。(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提到糖尿病,很多人馬上聯想是血糖太高。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研究發現,糖尿病的源頭,其實是在大腦,腦內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變少,情緒、食慾、壓力、記憶力全都被牽動,最後才讓血糖失控,要預防糖尿病,關鍵不只是飲食,也要適時紓壓,晚上少追劇一集、早點睡覺,從大腦開始調整。
臺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2025年刊登於《國際分子科學期刊》的一篇研究發現,在前糖尿病階段,大腦就開始變調,多巴胺和血清素變少,怎麼吃都不滿足;正腎上腺素過度活化,一過壓力身體就把糖分釋放出來,血糖跟着飆高;GABA一開始還會補一補,但很快也會失衡。
張家銘表示,簡單來說,糖尿病不只是「血糖病」,而是一場「大腦先走歪」的過程,因此,要預防糖尿病,關鍵不是隻有飲食,而是要從大腦開始調整。建議可做下列5件事。
想吃零食時,去散步、聽音樂、跟朋友聊天,都能讓大腦分泌多巴胺,當大腦得到獎賞,就不會老是想靠甜食來提神。
血清素分泌和陽光、睡眠很有關。每天早上曬個10分鐘的太陽,晚上少追劇一集,固定時間上牀,這些小習慣能幫助血清素回穩,心情會安定,食慾也更容易被控制。
壓力是正腎上腺素的加速器,壓力大的人血糖常常忽高忽低。深呼吸、冥想、泡澡、靜靜喝一杯茶,都能讓交感神經放鬆。
多吃一點富含益生菌的發酵食物,像優格、泡菜、納豆,再搭配慢呼吸或靜坐,腸道菌羣和大腦的連線就能幫助腦內分泌神經傳導物質GABA,胰島細胞也會比較穩定。
少碰加工食品和含糖飲料,換成深色蔬菜、莓果、綠茶,這些天然的抗氧化食物,能減少大腦和胰島細胞受到的「毒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