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只控制血糖 醫籲整合運動等多層面照護

臺南一名75歲婦人罹患糖尿病,平日以藥物及胰島素控制血糖,約半年前出現容易頭暈、體重下降等現象,就醫檢測爲低血糖合併肌少症,接受連續血糖監測及整合照護明顯改善。

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偉輔今天在衛教宣導會表示,這名病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逾20年,平時以口服藥及基礎胰島素控制血糖,因體重減輕、食慾下降,血糖時常忽高忽低,且容易出現頭暈、冒冷汗等症狀至門診就醫,檢測發現有低血糖現象,併合並肌少症,走路較慢、易疲倦。

黃偉輔表示,經安排連續血糖監測,並由營養師調整飲食內容與進食點,同時轉介復健治療加強下肢肌力,經3個月追蹤後,血糖波動減少,低血糖次數明顯下降,體力與步態也有進步,生活品質獲明顯改善。

他說,很多民衆以爲糖尿病是年輕時吃太甜纔會得到,事實上高齡就是糖尿病重要風險因子,若加上肌少症、行動不便、視力退化等問題,老年糖尿病患更容易發生跌倒、失智甚至死亡。

黃偉輔說明,傳統觀念強調「糖化血色素要壓到6.5%以下」,但對老年人來說,太嚴格控制反而容易導致低血糖,引發頭暈、意識混亂甚至跌倒骨折;美國糖尿病學會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最新建議,針對認知正常、行動自理長者,糖化血色素可放寬至7%至7.5%,醫師也會選擇低血糖風險較小藥物。

黃偉輔表示,近年血糖監測科技發展迅速,從傳統手指戳血到連續血糖監測器,甚至可以結合自動胰島素輸注裝置,幫助穩定血糖、減少低血糖事件並提升照護效率,醫療團隊也能於遠端追蹤,適時介入,對家屬有很大幫助。

黃偉輔提醒,糖尿病照護不只是控制血糖,應整合營養、運動、認知與心理支持等多層面照護,避免多重慢性病與失能相互惡化,民衆家中若有高齡糖尿病患,應協助定期回診,並留意是否出現記憶退化、體重快速下降、行走不穩等警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