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討|我國廣袤海域成巨型“充電寶”,海洋能迎來規模化利用時代

2月底,自然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能源局等六部門印發的《關於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的指導意見》公佈。

該意見對什麼是海洋能,如何開發海洋能提出明確指導意見。據中國政府網介紹,我國海域總面積約473萬平方千米,大陸海岸線長度約1.8萬千米,海域分佈着大小島嶼7600個。

大規模海洋能的開發利用不僅能爲東部沿海地區、各大島嶼提供充足的綠色能源,還能夠推動現有能源格局的改變,把近500萬平方千米的海域變成一塊巨大的綠能充電寶,與我國西北地區豐富的風光發電一起,成爲託舉經濟綠色騰飛的一雙翅膀。

目標:構建安全可靠的海上新型能源體系

“海洋能年發電量可達到45萬億千瓦時至130萬億千瓦時,相當於2023年全球發電量的1.5~4.3倍。”2月初,智庫機構中大諮詢發佈研究報告,對全球的海洋能發電能力進行了分析。

隨着《關於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的指導意見》的公佈,傳統油氣能源、風光發電之外,海洋第三類能源——海洋能一下子進入人們的視野。

什麼是海洋能?

該意見指出,海洋能是重要的綠色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含潮差能和潮流能)、波浪能、溫差能、鹽差能等。

首先,在能源的定性上,指出海洋能是綠色可再生能源;其次,在種類上,既包括潮汐、波浪等傳統動能轉化能源,也包括溫差能、鹽差能等新型能源。

同時,該意見進一步明確:“海洋能開發利用有利於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於緩解東部沿海地區、海島和深遠海設施設備電力短缺,推動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報告指出,溫差能、波浪能、鹽差能和潮汐/流能開發潛力分別約佔全球海洋能開發潛力的58%、39%、2%和2%。

在具體應用上,意見指出,聚焦海洋能規模化利用,培育打造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促進海洋能新技術、新模式發展,推動海洋能與各類海上生產活動融合發展,拓展海洋能應用場景,提高海洋能開發利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積極構建安全可靠的海上新型能源體系,爲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現狀: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發展空間很大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彭偉2月25日公開撰文指出,2005年,原國家海洋局啓動實施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首次對我國近岸海域海洋能資源進行了摸底調查和評價,經過5年努力,初步掌握了我國近岸海域海洋能資源分佈特徵和開發潛力。近年來,海洋能技術發展迅速,海洋能進入規模化利用新階段,對海洋能資源潛力評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爲此,自然資源部先後啓動了重點海域海洋能資源調查評估和區劃工作,並首次繪製了全國1:25萬潮流能資源區劃圖和重點海域潮流能、波浪能1:5萬資源區劃圖。

也正是基於對海洋能資源的科學認識,我國有關部門進一步提出了海洋能規模化利用的指導意見。

該意見提出五條具體措施。

其一,科學覈算,規劃引領,分類分區開展海洋能資源調查和潛力覈算,提升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其二,創新驅動,迭代優化,堅持創新驅動,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提升技術經濟性;其三,試點先行,提升規模,支持海洋能利用試點工程建設,以規模化推動成本下降,帶動產業化發展;其四,政策引導,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持續優化資源配置;其五,統籌協調,合力推進,堅持陸海統籌,兼顧岸、島、深遠海用能需求和生態保護要求。

根據國際能源署海洋能源系統(OES)發佈的2023年年度報告,截至2023年,全球運行和在建海洋能發電裝機規模約63.15萬千瓦。其中,韓國和法國裝機容量領先其他國家,兩者約佔全球裝機的96%。中國運行和在建海洋能發電裝機規模約爲1.03萬千瓦,全球排名第四。

這意味着,我國海洋能利用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未來:支持海洋能裝備製造企業“走出去”

該意見指出,我國力爭到2030年,海洋能裝機規模達到40萬千瓦,建成一批海島多能互補電力系統和海洋能規模化示範工程,海洋能應用場景不斷拓展豐富,形成系列高效、穩定、經濟的海洋能技術裝備產品,海洋能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法律、政策、標準體系和市場環境進一步健全完善,培育一批具有較強技術研發能力和全球競爭力的海洋能規模化開發利用企業。

彭偉指出,據國際能源署海洋能系統技術合作計劃(IEA OES-TCP,OES)預測,到2050年,全球海洋能裝機規模將超過3億千瓦,將帶動68萬個直接就業機會,實現年減排二氧化碳5億噸。

彭偉表示,開發海洋能資源,不僅可爲沿海地區提供清潔電力供應,還具備制淡、供暖、製冷和其他綠色低碳產品的市場潛力,對“推動形成變革性的海洋科學解決方案,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英美等國紛紛提出海洋能發展戰略,搶先佈局謀求將海洋能打造成爲繼海上風電之後的下一個能源產業。歐洲研究機構發佈的《2030海洋能展望》研究報告顯示,預計到2050年,歐洲海洋能裝機規模將有望達到1億千瓦,可滿足歐洲10%的電力需求。憑藉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優勢,以及我國在海洋能國際合作與技術出口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礎,我國海洋能完全有條件發展成爲外向型技術。爲此,該意見提出,持續推進海洋能雙多邊合作,深化與海洋能國際組織和有關國家合作交流,支持通過國際合作開展海洋能技術研發,推進裝備技術、測試檢驗等方面標準規則國際互認,支持海洋能裝備製造企業“走出去”。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白華兵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