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物新說,《探寶說創團》開啓文博共創新樣本
大象新聞記者 吳淨淨
當文物從“被展示”轉向“被演繹”,當觀衆從“被動觀看”轉向“主動表達”,《探寶說創團》全國海選招募活動也就搭建起了博物館與公衆間的互動橋樑。作爲國內首個文博合創競演節目,江蘇衛視《探寶說創團》正在構建“全民參與、全民共創”的文化傳播新範式。據瞭解,節目全國海選招募目前正在火熱進行中,這場由文物“說話”、由大衆“共創”的文化探索,也在拓寬大家與歷史對話的路徑,也爲當代文化傳播提供了值得借鑑的“探寶範式”。
作爲節目的重要階段,《探寶說創團》全國海選招募活動以南京博物院爲主場,每週末舉辦兩場文物挑戰賽,邀請南京城牆博物館、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鹽城市博物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揚州博物館、蘇州博物館、蘇州絲綢博物館、常州博物館、宿遷市博物館、南通博物苑、淮安市博物館、連雲港市博物館和泰州市博物館接連上陣,圍繞本地文化與鎮館之寶策劃主題內容,不僅展示了江蘇厚重的地域文明肌理,也釋放出博物館作爲文化空間的公共動能。
截止目前,在《探寶說創團》的舞臺上,已有64位來自江蘇省各地的博物館館長、專家、博物館講解員、志願者以及多個創演團隊,圍繞館藏文物展開跨界創作,呈現出一系列兼具知識性與藝術性的原創節目。他們用脫口秀、情景秀、音樂劇、快板表演、非遺製作演繹互動等多種表現形式打破傳統講述壁壘,讓文物不僅“被看見”,更“被理解”,真正實現從展櫃走向舞臺、從靜默走向對話。內容創作中,創作者們並未拘泥於表面的“趣味化處理”,而是在敘事方式、視覺語言、情感傳達等層面大膽探索,讓文物與當代語境實現深度鏈接。比如,鹽城市博物館邀請本地Rapper“火五FIRE5”用原創說唱《鹽博文物志》點燃舞臺,將鹽城千年歷史濃縮於現代節拍中,煥發文物新生;國家級非遺淮劇也在舞臺上煥發新姿,傳統唱腔深情演繹“鹽系瑰寶”的前世今生,古韻與時代審美激烈碰撞。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小錦帆團隊用歌舞《我家住在運河邊》還原運河旁的生活記憶,揚州評話《白龍梅瓶的前世今生》則以地道揚州話生動講述瓷器傳奇。蘇州博物館圍繞鎮館之寶開展創意演繹,促使古老文物與現代創意激情碰撞。南通博物苑也以獨特視角詮釋文物,展現深厚歷史底蘊,豐富了文化表達的多樣性。
而在“護寶說”環節,來自一線的講解員、研究者、志願者走上舞臺,以第一視角講述自己與文物的守護經歷與研究心得。他們或講述一件文物修復背後的堅持與等待,或回憶與公衆科普互動中的溫情瞬間,這些動人的真實故事,讓觀衆看到了“文物保護”這項工作背後的長期性與人文溫度。
此外,非遺體驗區成爲連接歷史與現實的重要觸點。南京絨花、南通押花紙扇、泰州木雕等技藝從展廳走向舞臺,邀請觀衆親身參與制作,體驗每一道工序背後的匠心與傳承。這不僅是一次手工技藝的展示,更是一次文化認知的再造,讓非遺“可觸、可感、可傳播”,也讓觀衆在動手中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文化傳承力”。據介紹,接下來,隨着節目的籌備工作深入推進及更多優質內容的涌現,《探寶說創團》也將繼續推動文化表達的多樣化,“助力打造全民參與的文化生態,促進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