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第一股華紙背後的盤算 「一條龍」做得好好的為何想換「三頭馬車」?

華紙股東會,由董事長黃鯤雄(右)主持。侯思蘋/攝影

當「一條龍」變成「三頭馬車」,是失去過往優勢,還是全新的起跑點?被視爲臺股「碳權第一股」的華紙(1905)日前股東會上,董事長黃鯤雄宣佈,終止長年以來的「林漿紙一貫」經營模式,轉向讓林業、製漿與造紙三大體系獨立運作,在全球碳排規範日趨嚴格的當下,這家傳統紙股如何以碳權爲槓桿,翻轉產業想像?

這項結構性的轉變,不僅代表一種舊有產業模式的終結,更與碳權交易、再生能源及循環經濟密切相關,顯示華紙已將眼光從傳統紙業生產,轉向更具永續競爭力的碳價值鏈佈局。

「一貫體系」成轉型包袱

對華紙而言,終結「一貫」,爲的是脫鏈重生。「整個供應鏈脫鏈,我們必須要如此做。」黃鯤雄在股東會上語重心長地說道。過去,華紙以林地種植支撐製漿,再由漿支撐造紙,形成完整的內部垂直整合體系,這樣的模式曾在高峰時期創造穩定產能與成本控制優勢。然而,隨着全球對環保與碳排放要求日益嚴格,這樣的「一貫體系」反而成爲轉型包袱。

「我們的林業過去只做漿,但現在單獨出來,也可以創造新的價值。」黃鯤雄強調,讓三大部門脫鏈,反而能讓各自尋找發展新可能。他以林業部門爲例指出,華紙已取得臺灣首張生質能源永續電力的ISO 13065認證,證明林木資源不只是造紙的原料,更能成爲取代煤油的潔淨能源來源。

「林木萃取纖維之後,剩下的不是廢棄物,而是可以發電的能源,」黃鯤雄進一步指出,華紙已投資35億元建置高效回收的生質能發電設施,這些設備效率遠高於傳統火力發電廠,且幾乎不排放PM2.5,達到真正的環保目標。

這套系統已實現商轉,象徵華紙林業從單一資源供應角色,蛻變爲多功能平臺,除了供應紙漿,也能發電、賣電,甚至成爲碳中和的關鍵拼圖。

「漿塑」技術發展的轉型

另一個轉型主軸,則落在製漿事業部門的「漿塑」技術發展。這不是傳統塑膠,而是以紙漿爲基礎,製成一體成形的可分解材料,應用於永續包裝。「我們叫它漿塑,是塑身的塑,」黃鯤雄解釋,這些產品已進入量產階段,目前的產能主要集中在花蓮廠的六條漿塑食器產線上。

這些食器主打歐美市場,尤其美國佔超過五成,終端價格爲傳統紙餐具的兩倍,去年營收貢獻已達1.5億元。華紙三年前便開始部署,包括設備、人力、土地與廠房,總投資金額逾十億元。這項技術成爲華紙打破傳統制紙形象的重要象徵,也讓公司在全球綠色包裝浪潮中得以分食商機。

「紙還是一個民生不可缺的東西,但它不是一個高獲利的商品。」黃鯤雄坦言,過去文化用紙是華紙營運重心,隨着數位化與閱讀習慣改變,這塊市場已成紅海。爲了提高紙的附加價值,華紙近年積極拓展紙材應用領域,從紙膠帶、表面處理技術到可全回收的食品容器包裝,不再侷限於傳統用途,而是朝「紙的功能性材料」發展。

打造跨產業的造紙科技新生態

此外,公司也將紙漿轉化爲纖維材料,應用於永續紡織領域,擴展至食衣住行等層面,逐步打造出跨產業融合的造紙科技新生態。

「我們不可能全面取代塑膠,但可以取代部分塑膠,」黃鯤雄坦言,華紙並不追求與石化業正面對抗,而是在特定領域與其互補,找到市場利基。這樣的思維,反映出華紙轉型邏輯的務實與前瞻性,也讓它從傳統紙業中走出,朝新材料與再生能源的企業定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