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配額分配轉向免費和有償相結合

在26日生態環境部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說,在全國碳市場建設方面,我國將建立預期明確、公開透明的碳排放配額管理制度,明確市場中長期碳排放配額控制目標,逐步由強度控制轉向總量控制;配額分配方式由免費轉向免費和有償相結合,有序提高有償分配比例。

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經濟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政策工具。2021年、2024年,我國先後建成啓動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強制碳市場)和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自願碳市場),這兩個市場既各有側重又相互銜接,共同構成全國碳市場體系。截至2025年8月22日,強制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6.8億噸,成交額達474.1億元;自願碳市場累計成交核證自願減排量249萬噸,成交額達2.1億元。

作爲我國碳市場領域第一份中央文件,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明確了全國碳市場中長期發展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

裴曉菲表示,接下來,生態環境部將根據行業發展狀況、降碳減污貢獻、數據質量基礎、碳排放特徵等,有序擴大強制碳市場覆蓋行業範圍;加強對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指導和監督管理,建立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不再新建地方或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同時,積極發展自願碳市場,加快生態系統碳匯、可再生能源、甲烷減排等重點領域的方法學開發。

“我們將聯合金融機構,探索開發與碳排放權、核證自願減排量相關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建立碳質押、碳回購等政策制度。碳質押是企業將政府分配的碳配額或核證自願減排量等碳資產作爲質押物,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碳回購是配額持有者將碳資產出售給第三方機構,並約定在未來以約定價格回購,從而獲得短期資金融通。這兩項制度都有利於拓展排放單位的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提升節能減碳積極性和主動性。”裴曉菲說,生態環境部還將適時引入其他非履約主體參與強制碳市場交易、符合條件的自然人蔘與自願碳市場交易,提升碳市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