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溪尾國小超狂課程 全校「造筏渡河」體驗擺渡人生

臺中市溪尾國小學童25日到烏溪河岸「造船乘筏」,體驗先民的「擺渡人生」。(潘虹恩攝)

臺中市烏日區溪尾裡與烏日被烏溪相隔開,早期居民需要乘筏跨過烏溪才能抵達烏日,溪尾國小現址是當時的渡船口。爲讓地方學子親近水岸、瞭解早期生活歷史,溪尾國小25日全校出動,跨過支流前往烏溪河岸1處涌泉,搭起水管筏,體驗先民的「擺渡人生」。

溪尾裡位處烏日最南端,過去因烏溪河牀位移,切出一塊化外之地,如同臺中的離島,直到2016年溪尾大橋開通後,交通恢復便利。由於早期民衆需要搭竹筏跨過烏溪才能抵達烏日,溪尾國小現址是當時的渡船口,溪尾國小規畫特色課程,每3年1次帶全校學生「造筏渡河」。

溪尾國小58位學生25日上午在老師、家長志工和彩虹國際同濟會等單位帶領下前往烏溪沿岸,接力搬運長約4公尺的水管、浮板和相關器具,並在河提搭起遮陽棚,接着將水管搬入棚下,細心將7條水管緊密排放,用工具鎖緊,逐漸組裝起船筏,經過一上午終於完成前置作業,下午開心體驗乘筏。

校長沈翠蓮說,學校緊鄰烏溪河畔,這裡曾是渡口,過去居民都要渡溪到烏日,希望讓帶着學童自行建造竹筏、體驗先民乘筏渡河的「擺渡人生」,也藉此帶着學童親近灌溉滋養這片土地的溪流。雖是每3年1次課程,但每次進行課程的地點、方式都不大相同,像過去曾用竹子做竹筏或是在貓羅溪較平靜水域進行,讓孩子有不同體驗。

臺中市溪尾國小學童25日到烏溪河岸「造船乘筏」,體驗先民的「擺渡人生」。(潘虹恩攝)

三年級林姓學生指出,1年級時參加過造筏渡河活動,今年相較過去更得心應手,搬東西過河還是很吃力,但非常期待下水;一年級莊姓學生說,有先在學校學習怎麼組裝水管筏,今天到場再做就不困難,第一次上這個課程感覺非常新奇。

助教小咪說明,河道只要遇到颱風、豪大雨就會有變動,前期需緊密觀察天氣,此次課程原定在溪尾大橋下河段執行,近日場勘卻發現山區沒下雨,河水不夠深,又改到今日地點,水質清淨、水面平穩,能安全進行課程;學輔主任宋藍琪強調,找到熟悉在地的達人、從事野外活動的專業團隊和特搜隊救生員等,確保孩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