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商圈挨批缺特色 行動支付不足
臺中市共23個特色商圈,圖爲知名逢甲商圈。本報資料照片
臺中市目前共有23個特色商圈、會員店家約1150家,但13年來僅新增7個商圈、413家會員,被批成長有限,部分商圈缺乏特色、行動支付普及率不高,面臨人潮與消費力下滑。市府迴應,協助店家掌握數位科技,建立特色形象。
臺中市審計處指出,商圈組織會員逐漸縮小,部分因無明顯特色而沒落,且部分商圈公廁或無障礙設施不足,消費者感到不便;非現金支付與線上購物普及率偏低,也難以吸引年輕族羣。
民進黨議員黃守達批評,中區自由、繼光、電子商圈及西區美術園道、精明、大隆等商圈,特色不明,消費人口大量流失,建議市府加強人行道、街景與轉運設施等項目改善,重塑吸引力。
民衆黨議員陳清龍指出,豐原廟東復興商圈線上支付不足,部分店家指安裝設備麻煩,讓年輕族羣卻步,市府應提供誘因,加速轉型。
對此,經發局迴應,市府已積極協助潛力地區籌設新商圈,目前有2至3處正籌劃中,並透過物調券、鍋烤節、購物節等活動行銷,帶動會員店家增至1150家以上。
設施方面,經發局表示,多數商圈鄰近已有公廁,將持續以評鑑機制鼓勵設置無障礙與其他公共設施。另,市府透過補助、行銷與研習課程,推動商圈數位轉型,導入行動支付,預計今年可達55%,並協助店家建立特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