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藍議員推禮義廉恥牌匾重返校園 綠議員反對「茲事體大」
由中華民國全國家長協會發起,號召臺中在地國中小、高中等52間學校響應,在校園懸掛「禮義廉恥」牌匾。圖/臺中市政府提供
臺中市目前共52校懸掛禮義廉恥牌匾,國民黨臺中市議員今建議市府發公文給各校,將禮義廉恥的校訓重新懸掛;民進黨議員則認爲把共同校訓寫公文上不妥,茲事體大,恐引發各校反彈。中市教育局長蔣偉民表示,過去教育部沒要求下架禮義廉恥,現發公文恢復會矛盾,已將禮義廉恥的精神融入12年國教的學能教育理念,多元推動學生品格教育。
早年教育部以禮義廉恥當校訓,校舍、禮堂常見禮義廉恥4字牌匾,近幾年校園禮義廉恥牌匾漸漸消失。2019年由中華民國全國家長協會發起臺中市校園品格標語,聯合臺中在地國中小、高中等50多間學校共同推廣,強調禮義廉恥重要性。
國民黨多位臺中市議員今在教育文化委員會提案,建議市府要求各級學校將禮義廉恥的校訓重新懸掛,以教育學生重視倫理道德。國民黨議員李中表示,尊重各校的校訓,但禮義廉恥是當年共同的校訓,禮義廉恥4字對國民教育是很重要的指標,建議教育局可發公文給各校積極推動,由各校自行決定是否要懸掛禮義廉恥匾額。
民進黨議員黃守達說,懸掛匾額有成本,且各校校訓也不同,要求各校重新懸掛禮義廉恥爲共同校訓,茲事體大,現今追求教育法制化的完備,教育局與各校做事情都要有法源依據,貿然把共同校訓寫在公文上相當不妥,各校也會有所反彈,將禮義廉恥融入在新課綱中,是較周全的作法。
民進黨議員江肇國、林德宇說,道德觀的推動應該落實在教育中,而不是像1939年,僅用匾額寫上去,過了80多年,提倡道德的做法應該更全面,學校要不要掛禮義廉恥牌匾,可尊重學校,「否則反攻大陸掛了這麼多年,掛的人都不反攻了」。
蔣偉民指出,禮義廉恥的精神已融入12年國教的學能教育的理念,教育局會持續推動品格教育的議題,並鼓勵學校跨域設計,結合社區資源與校內課程,發展具有課程的學習活動,並將品格教育落實在學生日常與行爲中,並積極結合及運用民間團體資源辦理教育或藝文競賽,推動實質的品格教育。
教育文化委員會召集人陳廷秀最後決議研議辦理,陳說,這樣較沒爭議,也不會造成學校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