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印能成戰略夥伴? 清大學者:中印開戰要派多少人支援

中印就邊界問題僵持不下,中印關係現正緊張。圖/美聯社

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與邀請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理事長暨清大副教授方天賜,分析臺印關係。方天賜說,無需期待因爲中印邊界戰爭而讓臺印成爲戰略伙伴,印度可能反問:「中印開戰,臺灣準備派多少人幫我們打仗?」陳學聖認爲,政府應對印度學生廣開大門,這些學生未來將是臺印關係重要的推手。

據彭博社報導,印度與臺灣最快12月簽署就業流動性協議(employment mobility),預估臺灣可能開放多達10萬名印度移工。勞動部長許銘春澄清,人數要等雙方MOU簽署後纔會進行工作層級的會議,會議也會邀請各部會針對目前已經開放的產業、缺工狀況進行統計再做評估,沒有所謂人數問題,更沒有要開放10萬名印度移工。

方天賜說,要討論臺印關係,要先檢視中印關係。中印關係不穩,印度要了解中國要讀中文,但不可能找解放軍,只能找臺灣過去的華語教師。印度人要學中文,除了國安問題之外,還有經貿需求,可見臺灣在印度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方天賜表示,國內許多產業都有缺工現象,然而到底缺工有多少,民衆擔憂的是引進移工會不會讓低薪更嚴重,開放後會不會排擠現有的工作機會,乃至於造成治安惡化,這都需要完整的配套措施。

方天賜提到,全世界國家基本上都是有限度的開放移工,因爲對本地的經濟有所幫助。現在是因爲10萬人的數字,讓大家有點嚇到,臺灣社會對印度的認識也不是很多,因此有些片面的刻版印象。他以「美國夢」爲例,給移工平等的條件,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人在那片土地上,臺灣爲何不能成爲東南亞國家的臺灣夢?這是有利於雙方的事。

陳學聖認爲,政府應先讓印度學生來臺灣唸書,再留下在臺灣工作,在臺灣有段適應期,對文化較瞭解。在印度要進到好的大學,比中國大陸還困難,臺灣應對印度學生廣開大門,這些學生未來將是臺印關係重要的推手。

陳學聖說,民進黨其實就是排斥兩岸交流,纔要以新南向替代,因此反對陸生就業而要引進印度移工,臺灣與新南向國家的貿易順差佔比,從民國105年的4.17%降到111年的1.77%,這是殘酷的事實。

方天賜補充,新南向政策原本設定的目標之一是避險,是不要對中國大陸依賴太過。回頭來看,應檢視我方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度是不是降低了?從貿易順差來看,去年我方對全球是順差,但扣掉對中港澳的順差,我方對其他的國家是逆差。

方天賜認爲,不一定要強調臺灣與印度的戰略合作,否則印度朋友會反問中印邊界衝突,臺灣要派多少人協助打仗?反之亦然。不如務實一點,讓社會交流增加,與其開放10萬名移工,不如引進1萬名印度學生,畢業後擇優留下來,讓臺灣成爲他們安身立命之處。

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與邀請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理事長暨清大副教授方天賜,分析臺印關係。方天賜說,無需期待因爲中印邊界戰爭而讓臺印成爲戰略伙伴,印度可能反問:「中印開戰,臺灣準備派多少人幫我們打仗?」陳學聖認爲,政府應對印度學生廣開大門,這些學生未來將是臺印關係重要的推手。圖/何志勇提供